你怎么理解有教无类这句话,你觉得与因材施教冲突吗?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都是孔子说的话,有很多人望文生义,认为这两个表述是不是有点矛盾呢?其实不然,有教无类说的是教育的态度,“类”是指类别,不论贫穷富裕,不管身份地位,不管是贤是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材施教说的是教育的方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得到最好的发展。
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也有平民,如鲁国的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当然,孔子的学生中,平民还是大多数,比如,子贡就是卫国的商人,颜涿聚曾经当过强盗,子张曾经是个卖马的经纪人。
子路生性粗鄙,好勇斗狠,还侮辱过孔子,但是孔子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最后也成为孔子弟子中的大贤。假如孔子因为子路曾经侮辱过自己就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了一个贤人。
正是因为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才使得这样的一些平民,商人,甚至强盗受到教育,成为社会上贤达人士。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产生良好的社火效果,给我们国家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弟子三千,贤者七二”的美谈。
因材施教讲究的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比如子路和冉有像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孔子给他们俩的答案确实不一样的,孔子对子路说:家里的父兄在,应该向他们请教之后再说,怎么可以马上就去做呢?而对冉有的回答则是:应该马上去做。
为何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两个弟子的回答却不一样呢?因为子路遇事轻率,要加以抑制,而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比西方早了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