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上海的著名散文
我只去过上海两次。
第一次是五年前,我出差的时候。因为公务在身,匆匆见了上海第一面。
或许是长久以来我脑海中对国际大都市的刻板印象。说实话,上海第一眼给我的印象非常不好。
当时我从南京到上海。为了方便,我坐了豪华大巴。当公共汽车到达车站时,它在市中心。下车的时候是满眼的平房,破旧不堪。唯一的活力是屋顶上的鸽子在吹口哨和旋转。
迷茫,是老北京的四合院吗?四合院虽然破旧,但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是,那就好了。毕竟上海的平房不是四合院。
所以大都市的形象根本感受不到。
放眼全城,五六层的建筑比比皆是,却不见预想中的高楼大厦。阳台和窗户上到处都是飞扬的衣服,如原来的国旗。当时我就想,我只知道外滩有各国的建筑,却不知道上海有一万面国旗!只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一个字,脏。
第一感觉是不喜欢上海。
第二次去的时候,因为时间充裕,特意去了风景好的地方,到了浦东的地界,看到黄浦江,才感受到上海的魅力。
东方明珠自然是第一个标志。登上山顶俯瞰大地,所谓城市风光尽收眼底。整个陆家嘴高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尽显大都市的优雅。相邻的金茂大厦高耸入云,顶楼正在举行跳伞比赛。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像天上的花一样,慢慢落下来,真的很漂亮。
乘坐着舒适优雅的磁悬浮,我高速疾驰。我注意了一下速度显示,达到了每小时430公里。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我们一路飞到浦东国际机场,进入宽敞明亮的候机大厅。两个空姐拖着行李箱优雅地回来了。
为了在久负盛名的外滩享受夜晚,我在附近住了一晚。灯光昏暗的时候,外滩古楼上的灯光五颜六色,交织在一起,气势磅礴,真的感觉优雅而壮阔。
看到上海现代的一面,让人领略大都市风情。想起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总觉得有点遗憾。
也许我第一次看到的只是上海的样子。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众所周知上海繁荣富裕,上海人聪明优越。特别是浦东的发展变化很大,这也是世界公认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最美的地方大多是面子工程,是上级领导能通过的地方,是外宾能看到的地方。当然,各种原因大家都懂。
很多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即使垃圾遍地,环境恶臭,也往往得不到及时解决。当然,这不是上海的劣势,而是全国的通病。
上海等城市的平民棚户区也像黄浦江两岸那样建造。那时候的上海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
著名艺术家描述上海的散文2。脆弱的光线透过斑驳的玻璃,随着一曲年轻的歌舞湮灭在黑白键上。琴声有一种稍纵即逝的味道,像一个老旧的黑色咖啡杯,冰冷而众多。窗外的天,哭成思念,瓢泼大雨,过了一个春夏秋冬。
时间是不断变化的。灰砖房雪白的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红字——拆迁。不久之后,时间的印记消失了,带着童年的喜悦,被煮成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粥。还没喂到人嘴里,就在清澈的河里打翻了。钢琴放在屋子里很久了,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通往阁楼的木梯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微小的颗粒在天窗阳光中飞舞,像宋代的梨花雨,有清新,也有老调重弹。毕竟是过去了。
我以为又能看到那个美女了,穿着月亮白旗袍,挽着端庄的发髻,抱着一只慵懒的猫,微笑着走下楼梯。一瞬间,画面消失了,无论我怎么想,都找不到了。我的脑海里再次闪过,只见她横空出世在黑色的钢琴前,轻音乐的精灵从她白皙的指尖下跃出,似乎让这座老房子充满了浓浓的色彩。微笑着,人又消失了,留下黑琴叹息。老上海的留声机录下了这首曲子,却一直放到人去楼空。
早晨,我在阳光下醒来,光晕被压在卷发里,我光着脚站在窗前。外滩雾蒙蒙,一片迷茫,就像她眼中的焦点散光。丝绸睡裙到了脚踝,她走来走去,顽皮地亲吻着脚下的雪。浓浓的咖啡味一下子勾起了神经,那我们就做个懒惰的凡人吧,不要那么累,那么累。她望着远处的山,呼出一口腥臭的气息,挂上了笑容。
在老上海的白江门前,金光宣布了它对老上海的所有权,那是一座不夜城。杯盏交错,映出如花的笑靥,谁知交际花的眼神却如厌恶的烟花般凄凉。老上海不会累,但人会累。
破旧的钢琴呈现出一种苍凉,曾经逝去的生命让钢琴染上了优雅。一种苦涩的感觉从心底升起,跋山涉水到心里,在眼前迂回。
一滴泪落下,一朵腐朽的花在烟雾中绽放,却开成了茶。
像莫言的《高密乡》、鲁迅的《鲁镇》、三毛的《撒哈拉》,上海一直是很多作家的首选。但毕竟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城市也各有千秋。但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漫长的读书之旅,很难感受到上海这个流行至今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
一刻钟过去了。
“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一阵微风吹在人们的脸上...高高地立在洋房顶上、极其巨大的霓虹灯管广告,发出火一样的红光和绿一样的绿焰:光、热、力!”《子夜》开篇,茅盾先生赤裸裸地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化的盛况: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耸入云;从地上拔起的灯柱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东南西北各种车流,来去匆匆,乱作一团...仿佛我们所熟知的老上海,到处都是盛宴,颓废的声音,浓郁的甜蜜。
这样的上海,才是华丽的上海。城市里的资本家在过着奢华生活的同时,却时刻害怕“破产”。“从早上开始,没有风。天空布满了灰色的云,沉闷而不动。淡黄色的阳光偶尔露出脸,很快就躲开了。”文章中的这一描写给人一种旧上海的人情味。它承受着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斗争,对暴风骤雨中的民族资本家深感忧虑,但对被吞噬的民族资本产业却依然无能为力。况且,即使一城之内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力挽狂澜,也改变不了旧中国的破败面貌。因为做不到,上海往往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缩影。换句话说,上海不仅代表了上海,也代表了30年代的中国社会。
最后,在《午夜钟声》中,吴荪甫代表在这场与帝国主义的较量中落败的民族资产阶级,带着家庭的疲惫,离开了这颗给予他希望和绝望的伤心的心。是上海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上海?这个问题,在午夜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就已经得到了缓解。更何况,这样一座繁华热闹的老城,自然是一如既往的平静,迎接送来历史的路人。
一代清·朱成·郎华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封建主义和西方交织的畸形家庭,深刻洞察了十里洋场上海人特有的功利、世故、世故和聪明。所以,因为“该出名了”而可怜她上海,很容易让一个才女变得很有才华。她的作品突然如暴风骤雨般问世,那盛况就像是大大小小的珍珠倾泻到一盘玉石上,震惊了所有上海人。
且不说曹这个金锁记里的普通家庭,进入江府后从善良温柔变成了冷酷无情,也不要去感受那个沉香屑里香复香燃完的故事,而是一部倾城之恋更是让人看到了旧上海女人艰难却又心酸的历程。“不过是个自私的男人,她只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无处容身,但一对普通夫妇总有容身之地。”白流苏和范柳媛,一段轰轰烈烈的传奇爱情,最终在日军轰炸浅水湾的硝烟中,以范柳媛的离去和归来而告终。然而小说的结局看似完美,实则浸透了苍凉。胡琴、月亮、蚊香、镜子、空房间这些悲剧性的意象充满了文章,也表达了旧式大家庭中女性的悲哀。
张笔下的上海,与她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却依然勇敢地劝我们去追逐人生的浪花。这样的上海是坚韧的,坚韧之外,给人的是忧郁和悲伤。
一条小巷节省了通道。
与张爱玲笔下沉重苍凉的上海不同,上海在一些作家眼中是优雅的。
作家穆欣的《海上赋》用词奇特,却给人一种飘逸脱俗的画面感。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旗袍的论述,从款式到材质,再到纽扣到装饰。所以对于老上海人来说,旗袍总要30块,寒酸。这个精致的上海,还有老上海人的精致生活,也是让人惊艳。
与穆欣相似的还有作家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弄堂文化”。涵养老先生们大多住在巷子尽头,穿着白衬衫配一件格子`西式羊毛衫。衬衫领口绝对不能翻在毛衣外面,衬衫的扣子一定要扣到底,否则不符合规矩。只有这样,你才能带着笼子遛鸟,坐在藤椅上看报纸,或者和老朋友去黄浦江边喝下午茶。
只有老上海人才能在这么大的中国继承和坚持这样的严谨和认真,这种闲适真的是老上海独有的。
曾经世界上漂浮着许多花朵。
看了触动90后心灵的《小时代》系列,深感失望。所有明亮的灯光完全建立在浮夸的外表上,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走在巨大的广告牌下,书写着他们匆忙而混乱的生活。这样的上海,除了“现代大都市”的标签,没有上海作为一个老城市应有的深邃灵魂。
结果我以为现代已经控制不了上海这个精神多元化的文学作品了,突然一个花开的上海映入眼帘。在写法上,它不同于《子夜》的史诗风格,也不同于张爱玲笔下的上海传奇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故事风格,让人仿佛有一幅关于上海的浮世绘。《花开上海》写的是上海的俗,表现的是上海人生活的“雅量”。
小说无一例外用的都是生活的边角料——流口水的男人和流口水的故事,都是餐桌上从来没有提到过的。所有的对话和动作都是用吴侬软软的上海话慢慢说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不露内心,不小心碰撞离开,却展现了真实的上海。甚至,正因为如此,上海更加灵动,更加光明。无论是阿宝和贝蒂年轻时在屋顶上的对话,还是贝蒂心中有灵魂的那架挺立的高背钢琴,像一匹昂首挺胸的黑马一样沉稳沧桑,还是晚上记日记时的豪言壮语,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凡,却又体现了上海的从容与淡定。
整部小说讲述了上海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似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无法提供意义感。人到最后都是悲伤的,就像一朵花到最后都枯萎了,只能保持自己的平静。而上海这座历史悠久的老城,静静地见证了所有的沧桑,迎来了新一批的路人和他们的时代。浓郁的花香化作灵魂,伴随着上海的兴衰。
上海名篇4我六年级毕业,终于解放了。我妈趁着这个空闲时间带我出去玩。
我带着好奇心来到上海,第一个冲到了亚洲第一高楼,世界第三的东方明珠。高467.9米。它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和妈妈坐观光电梯去了第二个观光球。里面有一个观光望远镜。你可以用它来欣赏上海滩的夜景。这里有许多纪念品。我随机选择了上海世博会的两个吉祥物,海宝。一个留作纪念,另一个带回给我哥哥。
第二天,我们出去逛街,高楼大厦映入眼帘,仿佛沿海的士兵在保护上海。我步行去了上海蜡像馆。里面有许多蜡像。当我离开入口时,我看到了姚明的蜡像。起初,我以为是姚明做了一件好事,在蜡像馆买了一张票。走近一看,发现是姚明蜡像,一个2.29米长的姚明蜡像,跟真的一样。当我走进去的时候,我在我的眼里看到了所有的世界名人。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制作人是怎么做到的?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出了蜡像馆,我们来到了黄浦江。我们上了观光船,拍了好看的照片,录了视频。看着河水,河水在飞溅,好像很多人在玩水浪。
第三天,来到浦西,这里的风景更美,鳞次栉比的建筑,上海话也不错。浦西是上海的核心区,有很多景点,比如外滩、陆家嘴、老城隍庙、人民广场、淮海路商业街等等。傍晚,我走在人民广场,万千灯光引着星光拼出黑夜。华丽的欲望涌上街头,广场音箱打出了一定的排行榜。优美的歌曲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
在这几天的旅行中,心中萌发了一个愿望,张达来上海,再看一遍上海的美景。
我爱上海,我爱这个美丽的上海。
上海的繁华,在于它自身的气质,在于它历经沧桑与辉煌的实践。
凌晨三四点,上海隐约透露出繁华的烟火。我误闯上海,因为我上错了车,下错了站。突然觉得连上海的空气都这么恶心。车牌,路标等等都向我涌来——上海。伴随着脚步声、通讯声、沙沙声,上海的天空渐渐明朗。你看到的不是温暖的天空,而是崭新光洁的建材和抽象理性的建筑线条。这就像现代戏剧的巨大华盖。据说上海人一直热爱具体细致的生活。于是我整理了一下心情,准备出发。目的地:无。
如果你想知道,就去了解一个城市。请准备硬币。只有公共汽车会把陌生人带到这个城市。
八月的上海,王力可·安怡的《长恨歌》,表现了上海征婚的爱恨情仇。还有那个妖娆的小上海女人,就像精致的上海生活。王安忆说《长恨歌》的焦点不是王启尧。我想通过王启尧曲折而浪漫的一生来写上海的繁华,而那些松散的繁华又镶嵌在王启尧松散而深情的生活中。她的一举一动都证明了上海的繁华和精致。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王启尧人都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聊天的优雅和对茶的平静兴趣。
上海的繁华,在于它自身的气质,在于它历经沧桑与辉煌的实践。
对很多人来说,外滩的感觉就是电视和图片上各国的建筑。我同学曾经说过,在浦西,我根本感受不到那些建筑的美,到了浦东才知道那些照片是在浦东拍的。说实话,听了他们的话,我真的很失望。当然,我也知道,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对岸浦东的光鲜亮丽,浦西那些灰色的建筑实在是太寒酸了。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更多体现在徐家汇和浦东的高楼大厦,而不是浦西的建筑。就算有人去欣赏,更多的也是远远的看他们形成的建筑。可惜几乎每个人的脚步都很匆忙。
夜晚的外滩真的很美,因为黑暗隐藏了外墙的幽暗,灯光让建筑晶莹剔透,但我更喜欢白天的建筑。总是梦想着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去逛街,但是逛外滩就没有这个运气了,还是和别人一起去逛街。于是乎,我只能匆匆地跟随自己的脚步。唯一一次一个人逛外滩,总是下雨。潮湿的味道真的很难受,我逛街的兴趣一下子降低了一大半,但是那些建筑却始终失去了魅力。
我最喜欢的就是沿着那些建筑一个一个的走。照片中,矮楼在那一刻显得高大,灰色的外墙给人一种特别肃穆的感觉。那些粗大的柱子让人肃然起敬。难怪希腊人在他们的庙宇中使用柱子结构。相比现代高楼的短台阶和快速的电梯,那些建筑的高台阶更增添了几分沉稳和庄重,这和中国那些山寺的石阶很多差不多。而那些写着“上海优秀近代建筑”的牌子,也是我每次必读的。除了了解它们的历史,我还能学会感受到这些建筑需要我自己去仔细观察和体验,才能看到我体会到的美。比如被汇丰银行剪掉尾巴的铜狮子;有些屋檐下的雕刻和人像柱,除非你回头看脖子看得眼睛发痛,否则是看不到的。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银行大楼。
自从在某个不知名的时间听到父亲对中国银行大厦的介绍,我就一直对这座大厦有着特殊的感情。作为外滩众多建筑中唯一由中国人设计的建筑,它看起来总是有一种奇怪的自豪感。像所有其他建筑一样,中国银行大楼现在是一座布满灰尘的建筑。旁边的和平饭店是粉白色的,看起来优雅大方,但我一直更喜欢中国银行大厦。远处的画面中,中国银行大厦在众多豪华建筑中略显失落。即使仔细看,很多人也不太关注。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真正证明了它是欧洲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完美结合。看了前几年对北京“扣帽子”建筑的批评,对中银大厦设计师的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顶上没有帽子,有点像塔,与建筑主体的接合处是中国传统的飞檐。建筑主体是西式的,但中式雕花窗却巧妙地嵌在中间。没有突如其来的感觉,很和谐,在外滩建筑中一直很突出。中国银行大厦是我唯一喜欢看着防洪墙的建筑。这个距离刚好能瞥见那些细节,但从远处看或近看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很多时候,太多的东西,自己去细细感受。所有城市的魅力都是通过慢慢的感受实现的。
描写上海的著名散文7夏天,上海的早晨,像它的地位一样,首先迎接东方的朝霞。不到五点钟,我正在浦江西岸的河滩小径上晨跑,在城市的建筑之间,目睹了冉冉升起的太阳。
晨练结束后,我陪老婆进了徐家汇的一个菜市场。走进市场,映入眼帘的不是五颜六色的时令蔬果。也不是“王婆卖瓜”的骂声;但对市场上大多数买家的形状感到震惊。此时,汹涌的人群中,有头发花白、相互扶持的伙伴;一个驼背又驼背的老人;也有拄着拐杖独自坐着的老人。好像给我一种感觉,这个菜场是对老年人开放的。虽然我已经60多岁了,但今天在这里我真的显得更年轻了。
看到这些老人拥挤在嘈杂的菜场里,每个人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心里一阵怜悯和辛酸。他们是为自己而活吗?还是要做家务才能给儿孙治病?反正从每个人脸上无奈的表情和疲惫的眼神里,我看不到任何晚年幸福的迹象。菜场外,一位银发大叔一把推开妻子,叫她不要在阴凉处走动等他去买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向菜场的台阶;还有一位老大爷,弯腰从菜场走出来,手里拿着一袋菜,艰难地爬上轮椅。我看着他,看谁是推车的人。但当我看到老人上车后休息了几分钟,并没有推车的司机,而是自己控制着轮椅慢慢远离菜场。看着他飘然而去的背影,我感到莫名的痛苦和恐怖...
在菜场,我紧跟老婆,她买我,进行分工合作。当我们慢慢前行时,我身后一个坐轮椅的老人拍了拍我的腿,用沙哑的声音向我求助:“同志,请给我拿瓶醋来。”我回头一看,是一个满脸皱纹如蛛网、头发稀疏的老婆婆。她戴着一副浅棕色的眼镜,衣着十分华丽整洁。乍一看,她像是上海的退役老兵。我赶紧从架子上拿了一瓶醋递给她,问:“老奶奶!你这个年纪还来买菜!孩子们呢?”她略聋的耳朵听不清楚,大声回我一句:“不用了,谢谢!””我苦笑着说,“我问你,你的孩子在哪里?”我又大声重复了一遍,然后她慢慢地说:“我八十六了,他们都走了,都走了!“我老婆前年走了,两个孩子都早早出国了...他们每个月都会给我寄钱回来……”她说,脸上带着自豪的微笑。面对这个孤寡老人的笑脸,我没有答案可猜,有钱真的幸福吗?
自古以来,没有人老,也不一定要活到老。看着这个菜场的老人,我深感忧虑。这个城市的年轻人都去哪里了?他(她)的孩子怎么样了?城市在发展,人口在老龄化。年轻人为了事业和生计奋斗,无暇照顾父母和有勇气的老人,真的是一个原因吗?面对时代的进步和养老福利的差距,什么时候才能跟上现实的步伐?我跟着老婆提着菜出了菜场,一路闷闷不乐地走着,不知不觉回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