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禺创作,改编自巴金的同名小说。
曹禺创作的、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话剧《家》。
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春》和《秋》。最早于1931在《泰晤士报》连载,原文章标题为《激流》。明凯书店5月出版了《家》第一本单行本,1933。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罪恶和腐朽,控诉封建制度摧残生命,歌颂了年轻一代的反封建斗争和民主的觉醒。
曹禺在上世纪40年代将巴金的著名小说《家》改编成同名话剧,可以说是一次彻底的“再创作”。在改编过程中,曹禺对原著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在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的转换上下足了功夫。
工作家庭的影响
《家》讲述家庭故事的模式在启蒙话语中非常典型,对后来的家庭小说创作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持久而有力的主题。比如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之子》,老舍的《茶馆》和《骆驼祥子》都是如此,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
新文学出现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伦理为主题的创作很多。但《家·春秋》却是第一次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以如此巨大的规模,系统而深入地描述了封建家庭在近代逐渐瓦解的过程,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