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万物运行的基础,那么意识从何而来?
如果一台机器,即使设计得非常先进,可以执行很多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也可以做很多超高精度、超高难度的动作,那它如果没有任何自我意识和思考能力,估计很难被认定为智能。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隆将与您一起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例如,人工智能(AI)甚至可以与人进行幽默的对话。当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讲笑话,让人开心。但我们知道,这些东西都只是被编程了的,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通过程序的设定和控制来完成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智慧。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不像人类一样有复杂的情感。一切都只是按照程序设定的“规则”执行“任务”。
不过看过《星际迷航》的朋友应该知道数据和全息投影医生。
DATA是《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半机械半生化模拟器。它完全是宋博士发明的,但它有自我意识和思考的能力,甚至进化出了人类的情感(这也是DATA在娜塔莎离开后一直保留着她的全息动态相册的原因)。以至于有一集,当一位联邦科学家要求将其从联邦企业召回进行拆解研究时,皮卡德船长坚决反对,并为数据辩护,称他不是机器,而是像人一样有智慧和意识的生命体。
全息投影医生是《星际迷航:航海家号》中的全息投影人物。他因为航海家号的事故失去了真正的医生,而在离家7万光年的Delta象限,只能由原本设计为副手的全息投影医生来代替。但在程序的不断升级进化中,全息投影医生不仅发展出了自我意识,还具备了自我思考的能力,甚至违反程序规则对敌船成员撒谎,设计从敌船上营救被俘领航员船员,尤其是在情感方面。
再比如《星际之门:SA和SG1》,最终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那批正在向银河系挺进的人工智能。他们的目标是在到达地球之前,征服整个宇宙,消灭众多星球间的文明种族。他们的第一个成品是由某个星球上的人类设计的(外观和地球上的人类一样),后来设计师的生命被人工智能毁掉了。在消灭了创造自己的发明家之后,第一个成品慢慢进化,发展出意识。只要有金属,它就能进行快速的自我复制,最终导致了整个星系的大灾难。
《神奇手机》是一部在中国拍摄的科幻剧。一部2060年的未来手机,可以改变成年人的外貌,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对人类也有感情。
在上面的例子中,人工智能具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虽然都是科幻小说创造的,但人工智能在未来升级进化出具有自我意识和思维的能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毕竟很多科幻的东西最后几乎都变成了现实(难怪霍金生前反复告诫世人,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要把握好“度”)。我想这就是我担心的。
这让我们再次思考:意识是怎么来的?是进化出来的吗?还是存在于某处,等待“召唤”获得意识?
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系兼职教授大卫·伊格尔曼(David Eagleman)曾将意识解释为一种突破性的联系。
按照大卫的解释,似乎意识需要连接才能得到。突破性连接,是不是意味着进化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意识连接的障碍,自动连接意识的源头,然后物体就有了自我意识?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可以解释几个人工智能最终进化成意识的例子。
神经外科医生怀尔德?通过研究癫痫患者大脑不同区域神经元的活动和聚集情况,彭菲尔德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一切事物的运行和变化都受意识的控制,包括一切生理活动和神经活动,甚至身体的各种感觉反应。
怀尔德还举了几个特殊的例子:比如,有些大脑状态恍惚的人,曾赤着脚踩在热煤上,没有任何烧伤的痕迹;被催眠师催眠,针灸扎手都感觉不到疼。拿着烙铁走进一个人,叫他烧右臂,然后突然蒙住他的眼睛,但把烙铁烙印在别处,发出“嘶嘶”的声音。奇怪的是,被蒙住眼睛的人右臂上无缘无故有一块烙痕。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万物的运行和变化真的只受意识控制吗?这让我们想起了量子力学中著名的实验——延迟选择实验。实验得出的推论是:观察者的意识是一切存在的基础,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换句话说,物质只是意识的载体,意识才是万物运行的基础;一切都是由意识产生的,意识是一切的设计者和创造者。
佛教里有一句话:“万物皆觉”。意思是宇宙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石头明明不会说话,也没有生命。怎么可能有意识?
有意识的研究者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意识存在于宇宙万物中,无论是大到宏观星系、星系群、恒星、行星等。,或者小到微小的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等。,他们都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思考的能力。而有些物体自身意识的“动态”并不明显,或者处于暂时的“休眠状态”。一旦遇到合适的“机会”,比如与其他物体的意识频率达到* * *振动,就会立刻被激活,表现出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性”。
比如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准备两杯清水,在清水中放半杯同样的大米,然后每天对着两杯浸泡在清水中的大米说话。不同的是,你每天对两杯泡饭说的话并不一样。每天对着一杯说“谢谢,好美,好美”,每天对着另一杯说“好丑,好臭,我不喜欢”。一个星期后,你会发现每天说赞美的清水浸泡大米的杯子还是清水和大米,而每天说坏话的杯子里的大米已经发黑发霉,清水变得很浑浊,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再比如,有研究人员对植物的意识状态进行了测试。将测试电极连接到植物上,另一端通过转换电路连接到显示器上,可以在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出脉冲波形。如果只是正常连接植物,显示仪上的波形是一条直线,没有明显变化。当测试者在植物旁边划燃一根火柴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显示屏上出现了轻微的脉冲波动,但很快就恢复成了直线。当测试者决定用火柴点燃植物时,显示屏上再次出现了脉冲波动,而且比刚才更强。然后测试者决定不烧植物并撤回燃烧的火柴,很快显示器的屏幕恢复成一条直线。测试者试图再次假装燃烧植物,但监视器的屏幕仍然是一条直线,仿佛植物可以读出测试者的想法。
这两个实验是对“万物皆有意识”最好的解释和证明。
对此,研究人员进一步解释说,宏观物体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因此微观粒子中的意识最终会汇聚成宏观物体的宏观意识,即微观量子意识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的身心处于安静状态时,构成身体的微观粒子的意识振动频率会从混沌状态趋于规则和定向,意识的能量会趋于同向叠加。此时往往会感觉整个人精力充沛,思维清晰灵活,洞察力敏锐深刻,思想超前豁达,与平时的状态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如果身心处于躁动不安的状态,组成身体的微观粒子的意识振动频率就会趋于混乱,意识能量也会被切割,整个人就会表现出混乱和迟钝,洞察力迟钝,意识狭隘。
那么微观粒子的意识从何而来?研究人员也给出了一种解释,即它来源于“弦振动”(超弦理论)。根据弦理论,不同的微观粒子是由弦的不同运动和振动模式产生的,弦的各种运动模式和振动状态构成了微观世界中所有不同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形成原子、分子,然后是宇宙万物。弦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量子意识,以“休眠状态”储存在微观基本粒子中,等待被激活。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你对水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