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人是什么意思

割去生殖器官的男子。

阉人一般指太监,原指宦官中等级最高的人。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性,即宦官。在古代,他们负责侍奉皇帝及其家族。又称阉人、寺人、妇寺、宦者、中官、中监、宠臣、幸臣、常侍、中人、内臣、内侍、内监。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隋、唐有大监,“大”也写作“太”,与阉宦无关。

宋、元官署以“大监”为主官者不少,明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主官以下宦官,无太监之名。清始以太监加诸所有宦官,宦官与太监遂为同义词。古代宫廷里受过宫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历史沿革

1、先秦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2、秦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乱政导致秦朝灭亡。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担任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

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开始崛起。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