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的主旨是什么?
《茶馆》分为三幕,以老北京大茶馆鱼台的兴衰为背景,展现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到抗战胜利这50年间,北京的社会面貌和各阶层不同人士的生活变迁。
每一个场景都写在一个时代,北京各行各业的人都出了这个大茶馆。全剧展现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生动地说明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必然性。
在三幕剧《茶馆》中,* * *有70多个角色,其中50个有名字或绰号。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别很大。他们有的当过议员,有的当过宪兵司令部主任,有的是清朝旧人,有的是地方恶势力头目,有的是说书人、算命人、农妇。各种各样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
扩展数据:
创作背景
1958年5月,作者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回答关于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解释了《茶馆》是如何写成的:“茶馆是三教九流的交汇处,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人物。大茶馆就是小社会。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却写了50年。在这些变化中,政治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但我对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并不熟悉,无法正面描述他们的升与退。我也不太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经常去茶馆的小人物。那么,如果我把他们聚集在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化,难道我不会侧着身子透露一些政治新闻吗?就这样,我决定写《茶馆》。"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满族。1918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做过小学校长,中学老师。1923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小钟》,1924年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岳》、《二马》等小说。
1930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著有《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短篇小说月牙儿》等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召回国,写了《龙须沟》、《茶馆》等23部戏剧和《红旗下》等小说。1951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中,他受尽屈辱,投湖自尽。
百度百科-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