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比较好的外国名著有哪些?

我推荐一个反战题材:寻找光明的小女孩。

01?

小说的标题颇有向卖火柴的小女孩致敬的意味。封面上,大地朦胧;一个小女孩跪在洞里,洞里的光照亮了她的脸。

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寻找光明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在被战争蹂躏的废墟中,两个幸存者——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人——生活在一起;为了躲避战争的屠杀,小女孩和老人躲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取暖,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彼此,寻找光明的道路。

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运用“叙事蒙太奇”,交替使用老人和小女孩的视角,穿插他们的回忆和梦境,从微观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痛苦。

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原本是一名作曲家,过着富裕幸福的生活。但突如其来的战争改变了一切:目睹了惨烈的屠杀,看到了至亲的惨死;孙女的生还一度让他欣喜若狂,但好景不长。就在他眼皮底下,他八岁的孙女遭遇了灭顶之灾。

“那再也不能称之为家了……”在被战争和屠杀蹂躏的废墟中,他还有一口气——说“苟延残喘”一点也不为过。为了不被“那种人”发现,老人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都堵上了,切断了与“光”的一切联系,直到有一天——

“肮脏的小身体,蜷缩在废物堆里。我透过窗板的缝隙看着‘尸体’看了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我对时间没有概念。”

当发现“尸体”还活着时,老人冒着被“那种人”发现,被嘲笑骂为“怪物巨人”的危险,把“小尸体”抱回家。

我的小女儿听天由命,打算逆来顺受,却突然心里转了一个小齿轮。这个小结构带来了另一个结构,又带动了其他结构——一系列奇怪的机制催生了一个微妙的东西:希望。"

小女孩得救了。从女孩的闪回记忆中,我们知道这个可怜的孩子是一个战争孤儿,从出生开始就和一群流浪儿一起生活在黑暗的下水道里。因为她“寻找”食物却总是找蜡烛,所以被打,甚至被抛弃。

小女孩不会说话,也没有名字。老人给她起了个名字——“广儿”;在她心里,光二偷偷给老人起了一个独特的称号——“爷爷先生”。没有食物和光线,他们晚上出去寻找;不知道时间,没有希望,他们互相安慰。爷爷把规矩教给了广儿,给她列了一张“战后要做的所有事情的清单”;在爷爷的呵护下,广儿焕发着小女孩特有的活力,自信地划掉了单子上“爱一个人”这一项,轻轻吻了爷爷的额头。

小说的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描写的笔触却十分细腻:要么是老人的一点喃喃自语,要么是小女孩知道身边的一点新鲜感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主角的处境深深吸引:和他们一起从残破的收音机中寻找无望的希望,对“那种人”的突然闯入极度紧张,对蓝盔士兵的到来欢欣鼓舞,安慰不已。

”一轮明亮的朝阳立刻投射进来...今天真美,连光子都想跳舞...当满是灰尘的小舞曲在爷爷的脸旁边结束时,她注意到他的脸似乎比平时更灰了。”于是她吻了他的额头,刹那间,冰冷的感觉立刻附在唇上,直抵心窝。"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哭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精彩描写,那些击中人心的文字,都生动地表达了生命之花凋零后的颓废空虚,鲜活的生命消散后的幻灭与失落。但这里的几句话却很伤感:爷爷先生不在了,等待光明的是什么?

02

每当我读到爷爷和广儿之间琐碎而温馨的日常生活,我总会想起电影《这个黑仔不太冷》。在我看来,小说和电影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它们是过去几年共同生活的同一对恋人,幸存的主人公也是被遗忘和忽视的灵魂,在日复一日的关系中互相安慰和温暖。?

不同的是,广二和爷爷的年龄跨度更大,彼此的感情也更纯粹。爷爷视广儿为己出,爱她如孙女。而广儿则干净得像一张白纸,真诚纯粹地爱着给她食物、温暖和光明的爷爷。

影片中,对变态警察的仇恨造就了玛蒂尔达的偏执和叛逆;小说中,从出生就生活在下水道里的广儿,对爷爷给她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激。她向往爷爷为她描绘的世界,那是与肮脏的下水道完全不同的世界,尽管那只是战前最常见的场景。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掉给人看”,从记事起就生活在下水道里的广二,只是本能地寻找光明;对于爷爷先生来说,他有着幸福富足的生活,但他所经历的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噩梦。

从这个意义上说,爷爷先生比广儿更需要被治愈。有了光,他就有了重新爱一个人的能力;有了光明,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有了广儿,他可以与“那种人”决一死战...在他和广二相依为命的日子里,“战前的美好回忆”和“战后的美好希望”相辅相成。两颗心,一老一少,用微弱的光互相辉映,互相温暖,互相救赎。

影片中,里昂逐渐对玛蒂尔达产生了奇妙的感情,却最终死于这种感情带来的软弱;小说中,爷爷先生在光二的呵护和温暖下完成了自我救赎。

《这个杀手不太冷》让娜塔莉·波特曼一举成名,感动了无数人;《寻找光明的小女孩》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暖与温柔。细微的关怀和一点点的爱,就像一根小小的蜡烛,虽然在战争的风暴中摇摇欲坠,却依然强烈地散发着光环和热量。

03

从闻一多的《太阳颂》到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文学语境中,“光明”一直是一种隐喻,象征着自由、正义、积极向上的力量。

从题材上看,《寻找光明的小女孩》是一部反战小说,两位主人公的经历都是战争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战争中的人,如同粪土,尊严被污秽和欺凌践踏。他们一定像老鼠一样,蜷缩在黑暗的角落里,与光明隔绝。?

坚定的反战者,文坛硬汉,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中,借一个以胜利者身份出现的美国士兵之口说: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无论战斗人员来自哪个国家,为了什么而战,他都逃不掉同样的命运——战争把他从正常的人类生活中抛弃了。”

而战争对平民的影响更是致命的。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平民迷失、受苦、失落、挣扎;与看得见的战后废墟和尸体相比,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更大,就像爷爷经历的那样:过度紧张,失眠无休,耳鸣挥之不去,恐惧无处不在...

当广二“第一次看到阳光的时候,是真正的白天阳光。那道光既不是橙色和害羞的黎明,也不是灰色和蓝色和令人不安的黄昏。”?

在战争的阴霾下,我们习以为常的阳光,会给常年生活在下水道里的光明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撼!

虽然是反战题材,但《寻找光明的小女孩》并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在书中,我们说不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社会背景;至于屠杀的始作俑者,作者只是借广二和爷爷之口,称他们为“那种人”。

如果说《在异乡》旨在向读者展示战争参与者的内心世界,《寻找光明的小女孩》则是对战争阴影下平民心理的探索。这部8万字的小说,没有足够的篇幅去探讨“战争与和平”这一宏大命题,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爱与救赎的致敬。

从《布谷鸟》、《漫长的婚约》到《冷山》,包括《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今年初韩国新出品的电影《想念我的哥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着眼于从平民个体的微观视角探索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反思战争给平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对于无辜的平民来说,奋斗与信仰,党派与政治可能都很遥远,幸福的家庭及其幸福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广二和爷爷,他们不知道“那种人”;他们所期望的只是战争的早日结束和安全的生活。无论谁代表正义,都要尊重生命;对光的信仰和对生命的尊重高于一切。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没有什么比爱和救赎更温暖。

在书的结尾,

“光儿”就像爷爷教她的那样开始弹钢琴...躁动的音乐,伴随着广儿的眼泪和多年来指引她手指的悲伤,...就像最悲伤的自由之歌,就像最美丽的爱的呼喊。”

当光明到来时,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而寻找光明的路,广二还会继续走下去。因为,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永远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