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百里军事战略专家
蒋百里军事战略专家
关于蒋百里最传神的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说,1905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时,夺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按照当时学校的规定,第一名将取得日本天皇御赐佩剑,这让同期毕业的日本学员非常没有面子。还有更传奇的情节,说第二名是张孝淮,第三名是蔡锷。前三甲中没有一个日本人,大大提振了中国留学生的士气。
通过对蒋百里先生生平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生没有直接指挥过部队。1901年他在当地官府要员的支持下,前往日本留学。1906年,他又到德国留学学习军事。1912年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1925年之后相认担任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总参谋长。1927年和1929年又为唐生智出谋划策。1933年奉蒋介石之命前往日本考察,制定对日作战计划。1935年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1936年,提出了建设中国空军的主体构架。1938年,担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一个月后后就去世了。
蒋百里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过军队,但他为中国培养了非常多的军事将领。蒋介石手下的8大金刚,有6个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这些人都在北伐和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黄埔军校的教官中也有不少是他的弟子。作为当时中国知名的军事战略专家和军事理论学的顶尖人物,蒋百里一生没有直接指挥过军队作战。也可以说他没有直接掌握兵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蒋百里先生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创办过一个杂志叫《浙江潮》。杂志的发刊词有蒋百里亲自撰写,情文并茂,慷慨陈词,在当时被广为传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骨子里是一个文人。章士钊这样评价他,谈兵稍带酸儒气,入世偏留狷介风。也就是说他适合做战略,当参谋,但不适合制定战术,指挥一线作战。
1921年蒋百里还出版过一本书《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看后大为惊叹。
1923年,他和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和徐志摩成为忘年交。他的文学才华和他的军事战略思想交相辉映,终生都流淌在他的血液里。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蒋百里身上的文人气质太浓。在当时的中国,指挥军队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质,要能驾驭住手下的军官,又要有一线训练军队的经验。指挥能力就更不用说了,还要能够根据战场形势迅速作出正确判断,调整战术部署。蒋百里大概是不屑于做这些事的,这也决定了他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当然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军事战略级的专家,因此曹聚仁先生在为他写评传时,谨慎的称他为军事学家。
蒋百里先生曾经在国外留学学习军事多年,又在保定军校担任校长,保定军校的训练模式和教材都打下了他深深的烙印。如果给他足够长的时间,让他来锻炼军事指挥能力,他应该也是足以能够胜任的。但当时多变的政治军事环境,不允许也没有可能给他打怪升级的机会。蒋百里在当时军界的名声太大,这一点也为当时的那些军阀非常忌惮。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这些军阀大佬,都愿意聘请他为参谋长或者顾问,让他担任高级幕僚,但都不愿意让他掌握实际兵权。说白了就是担心他利用自己的名望,拥兵自重自成一派。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人物和军官非常容易在各派军阀之间来回投靠。为了尽量避免这些风险,他们用人非常强调忠诚性,选择范围一般限制在同乡、同学、朋友、亲戚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能力让位于忠诚,卑躬屈膝这种事是蒋百里做不出来的,这也让任何一个军阀都不敢轻易相信他,更不敢重用他。
黄任之这样评价他: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这句话点出了蒋百里身上的问题,文人气质太浓,为人孤傲任性,缺少杀伐立断的锐气。他作为一个参谋人才绰绰有余,直接指挥作战,恐怕又是一个赵括马谡。
1937年,蒋百里的《国防论》发表。他在扉页里这样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曾经反复对比过,中日之间的军事力量,悬殊太大。但他坚信,中国军队只要利用好纵深,用时间换空间,就必然能把日本拖垮,能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蒋介石多次向他求教,他都这样回应:对日本人不要抱任何幻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投降。这一条贯穿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始终,尽管在抗战最危机的关头,蒋介石曾躲在厕所里边痛哭,但也没有动摇过坚持抗战的信心。
1938年,蒋百里又向蒋介石进言,希望他能够把湖南当做中日对决的主战场,派出要员尽早做准备。后来薛岳将军在湖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从1939年到1944年没让日军前进一步。虽然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被日军攻陷,但也消耗了日军的几乎全部资源,让日军没能再前进一步,成功的把抗战拖进了1945年。
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一位高音歌唱家,蒋英的丈夫就是中国知名的科学大师钱学森。蒋英继承了他父亲的文艺细胞,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她的三个姐妹都在父母的教育下,成为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