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里的折叠社团(1)
“几年前,有人告诉我,我得了抑郁症,然后我就开始运动,因为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可以让快乐持续得更久一点。”
“我的工作是通过运动帮助患者从抑郁症中恢复,走出情绪泥潭。深圳抑郁症患者太多了!”
来健身房锻炼的人很多。其中,打破我原有圈子最多的是几个抑郁症患者和抑郁症康复工作者。在此之前,我对这种心理疾病一无所知,感觉离我很远。
说来也巧,我和这些抑郁症患者分别交谈过。当我坦诚自己过去的病历时,我并没有发现他们和其他心理健康的人有什么不同。但是和他们相处一段时间,观察日常健身,我似乎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一些相似之处:情绪极度不稳定,自尊心或者说自我意识很强,甚至有点爱表现的性格。出身家庭留下了很多痛苦,也很容易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别人身上。
这些表象的本质是不接纳自己,太在意外界的眼光。最致命的是,他们似乎没有足够的精力独自应对负面情绪,情绪波动大,内耗严重。严重的时候,他们就像一个情感黑洞,无时无刻不在索取关注和情感价值,最后消耗周围的人,逐渐疏远他们。
这类人的朋友圈往往是最精彩、最热闹的群体:对事业有很高的追求,热爱生活,积极开朗,热爱文化艺术等。讽刺的是,朋友圈的背后,是压抑无聊的灵魂,稍有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再看时间轴,由于反复的情感起伏,他们的人生最终停滞不前,甚至变得更糟。
换句话说,这些抑郁症患者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以后会单独分享。
“你在这次公开赛中成绩优异!这是隐藏的加入我们的团队在室内比赛,大哥!”
一夜之间,W从默默无闻到众星捧月,超过一半的队伍都来邀请她参加。
一次吃饭的时候,性格比较纠结的W问我:“rx组的ST队,scale组的YZ队,D队,你觉得我该选哪个队?”
我:你是想拿名次还是想拿娱乐圈?
w:拿排名来说。
我:那我建议去规模组的YZ队。如果加入,前三名绝对没问题,因为# $ % &;*(此处省略万字技术分析)。
W:W:rx组的ST队是不是不可能拿到名次?
我:有点勉强。这需要努力和一点运气。
“为什么觉得ST队没有机会拿到排名?”w时不时问我ST队的情况。这时候我才明白,她不只是想排名(W之前说过今年想谈恋爱,喜欢帅哥)。
我:要排名的话,YZ队最安全。想谈恋爱的话,ST队有两个单身帅哥,D队队长也很乐意配人。据我所知,他的圈子素质还不错。
w:我只是想排名!你在说什么?
我:那就YZ队吧。
第二天W告诉我她选了ST队,我一点都不意外。
w:我想洗个澡。应该有机会。你认为我们队会赢在哪里?
我:四五。
女:这怎么可能呢?开个玩笑!
我:我给你分析了一下。有点难。rx组的人这次太强了。
最后W的ST队和另一支队伍并列第四,我一直推荐的YZ队稳获亚军。赛后W告诉我,ST队的两个男生都很高很帅,但是不适合约会。
纠结了一周的w,终于既没有排名,也没有对象。她大概以为ST队可以同时满足两个愿望。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分享了我所知道的一切。
m给我的印象是个老好人,但不知怎么的,他总觉得别人不尊重他。
M: I很无语。上课前,我问教练今天有什么内容,她居然告诉我“等会儿就知道了”。什么态度!
我:但是还有两分钟就要上课了。第一部分不就是内容说明吗?
你不觉得她的回答很粗鲁吗?
我:不用,我觉得没必要几分钟重复两遍。而且课程内容都是写在预约系统里的。
你不在那里。我不知道她的语气有多难受!
我:她总是那种口气,性格其实什么都不是。
你不了解我!
我:呃...我真的不明白...
其实你看到的是你内心想法的投射。如果你内心感到不被尊重,你就会很容易被别人用什么语气所扰乱。
y:伊娃今天又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忍不住骂了他一顿。深圳初期涨幅太低。这样参加中考,他该怎么办?你明白我的焦虑吗?
我:但是他只有十岁。他还没上初中。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中考。
y:不管有没有中考,他都不可能不自觉的去做。操你的心!
我:那就尽量不要管他,让他承担后果。
y:别理他,他只是玩游戏看小说,没感觉到后果。
我:那你小时候是怎么学会自觉的?
y:小时候不需要父母的监督,所以很自觉。
我:所以他有你的一些好基因,对吧?
y:他没有这个天赋。
我:他十岁了,该引导他了。
y:没有,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等他上了大学再说吧。
我:但是这些软技能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他们需要从小培养。
y:他太小了,不懂。
我:你觉得几岁开始训练合适?
y:妈的,他还不明白这个。
我:我觉得我小区很多他这个年纪的孩子都挺独立的。
y:那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家的这个不行。
(无穷无尽的循环,此处省略一万字)
像Y这样的家长在深圳很常见。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独立,可以过度保护甚至控制,可以通过鸡来填补内心的焦虑。其实只要你能充分信任孩子,他自然会成长。但是我并不服气,教学培训机构大概也不支持我的理论。
健身房里有一种人,生活轨迹出奇的规律,单身。一开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喜好。直到渐渐了解他们,我才发现,在一些“规律的生活”背后,我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
l:我每天的作息是白天上班,晚上锻炼,下课练习,然后洗漱睡觉。
我:每天?假期呢?
l:基本上是一样的。周末偶尔会和朋友一起打球或者游泳,没有预约就来健身房。
我:天天练不累吗?
l:可能男生体质和女生不一样吧。我通常一个月休息一天。
我:感觉你每天除了工作健身就没什么爱好了?
l:玩游戏算吗?
我:算算。没别的了吗?读书,读书,学习呢?
l:我只看与工作相关的书。35岁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要么升职做管理层,要么下岗,然后中年危机,这是一道坎。
我:这么残忍?那么你有什么对策呢?
我不知道。听天由命吧。
我:啊?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尝试转型。试试看。
l:嗯,我觉得那些35岁下岗的程序员,都去卖保险了,或者去做跨境电商了。
我:我觉得可以多向内探索,挖掘自己的潜力,用兴趣爱好去尝试实现~
l:我对高考能考上哪个专业一点概念都没有。毕业后会找相应的工作,也没想过自己未来的规划和人生方向。
我:现在考虑人生还不晚!
我太累了。我每天回家直接洗漱睡觉。
我:那就少练,腾出时间思考...其实运动的时候可以想想。
男:嗯...但是每天工作锻炼之后真的很累...
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习惯了接受既定的目标和标准,然后按照具体的要求一步一步去执行。对于人生方向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性问题,很多人都无所适从,甚至回避思考。但是逃避和拖延解决不了问题。总有一天,宇宙会迫使你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