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迷失在社会的洪流中

文|芒果屋

甚至,甚至...

当我合上那两本厚厚的《红与黑》时,这个23岁就失去生命的年轻人的形象在我心中久久徘徊。我感到惋惜但又责怪他自食其果,更多的是同情和深深的同情。

“确实,有两个人一套衣服。”当连被囚禁在地牢里时,他开始自我嘲讽和反省。“为了追求耀眼的光彩,他舍弃了温柔和真实。”这个可怜的男孩出身贫寒,但他很幸运地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雄心勃勃,想要出人头地,却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了自己。小说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但不难发现,在每个时代,都会有类似偶数的人物出现。名著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对当时社会的揭示和讽刺,更在于历经沧桑后,后人仍能从中得到深沉的* * *声。

《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作品。司汤达是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的。他崇敬拿破仑,多次随拿破仑的军队在欧洲作战。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司汤达写了《红与黑》,他想用自己的笔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通过红色和黑色,再现了拿破仑的伟大,鞭挞了复辟王朝的黑暗。是一个非常隐忍的人,这一特点在对连的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于连丰富而矛盾的内心,开创了“心理小说”的先河。读者可以亲身感受到连在阅读过程中内心的纠结、碰撞和挣扎。

据悉,小说《红与黑》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死刑案件,司汤达以此案为源头,用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带给我们一个有灵魂的故事。故事中,木匠家的小儿子朱利安·索雷尔(Julien sorrell)聪明帅气。他因出色的拉丁语和背诵《圣经》的绝技而受到赞赏。经过父亲谢朗的介绍,他成为了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却意外地与市长夫人丽娜成为了情人,她有着极好的魅力。故事被揭露后,朱利安逃到巴黎,并成为神学院的一员。由于才华出众,经皮拉尔神父引荐,成为王朝显要官员拉穆尔侯爵的秘书。凭借出众的才华和极高的自尊心,朱利安被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征服,并怀上了他的孩子。就在于连逐渐进入上层社会的时候,曾经的恋人瑞纳夫人被迫写了一封举报信,揭露于连过去的行为,让于连倾家荡产。一气之下,连向丽娜夫人开了两枪,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被判了死刑。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朱利安回归了自己的初心。

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野心,看到了冲破阶级禁锢的艰难,看到了黑暗,看到了热情和善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被时代困住的年轻人的命运

曾经有个话题:“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但谁都逃不过时代的洪流。朱利安的偶像拿破仑就是如此,朱利安也是如此。即使没有拿破仑,法国大革命中也会有其他人。主人公朱利安一出现,我们就知道他是拿破仑的崇拜者,他渴望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却错过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书中写道:“看他的脸那么苍白,那么温顺,像个姑娘,谁会猜到在这样的外表下藏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决心,哪怕九死一生,也要名扬四海,谋求事业成功。”如鹰般孤傲的于连,眼神中透露着忧郁的傲慢,内心深处却有着青春旺盛的英雄梦。但他毕竟太年轻,不懂这个世界的规则。

急于出人头地的朱利安生活在一个牧师和贵族的地位似乎牢不可破的时代,普通人根本没有机会通过服兵役上升。“至于是当兵还是当牧师,那要看当时法国的情况。”当朱利安发现这个教堂一个牧师的收入是拿破仑将军的三倍时,他决定穿上那件黑袍。通过成为牧师,与两个上流社会的贵妇发生感情关系,他一步步升到了贵族的行列,但最后还是沦为了阶下的阶下囚。

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紧紧包裹,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不断前行。于连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他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因为不同的选择而有不同的命运,他们的命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背景。《红与黑》写道:小说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着它,沿着路走。有时它反映了蓝天,有时它反映了道路上的污泥。"

在时代的进程中,人性也被反复思考。时代的命运造就了他们的命运,但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2.朱利安和他的两个爱人

虽然《红与黑》被称为政治小说,但它最精彩的部分是对两个爱情故事的描述。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了朱利安的敏感和偏执。我们读起来也觉得朱利安充满了矛盾。他的感情不纯洁。当爱情与他的远大抱负发生碰撞时,更为朱利安增添了悲剧色彩。

小说结尾,玛蒂尔德亲手埋下了于连的头。而瑞纳夫人信守承诺,没有以任何方式自杀,而是在莲死后三天,抱着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相信丽娜夫人是真的爱于连,而玛蒂尔德,她更多的活在自己的想象中。甚至从小没有妈妈,家里的爸爸哥哥都很排斥他。无疑,这是一个无爱的孩子。瑞纳夫人不仅给予了爱人的爱,还像母亲一样照顾她。她的矛盾和痛苦在于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惩罚和耻辱,但这并没有阻止她对连的爱。这位富婆在遇到连之前,从来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她老公又闷又腻,经常把女人当机器。婚后安静而沉闷的生活足以让爱情消失,更何况瑞纳夫人的婚姻里没有爱情。

对于瑞纳夫人,朱利安一开始并不是真的爱她。他的傲慢只让他想征服这位高贵的女士,但在热情和牺牲面前,他终于爱上了。书中写道:廉多疑而自负,特别需要一种愿意牺牲的爱;但是面对一个如此巨大,如此明确,而且总是在做出的牺牲,他无法忍受。“正是因为我的深爱,即使在得知丽娜夫人写了一封告密信后,她也失去了理智,开枪打死了她。她无法忍受的是背叛带来的伤害。瑞纳太太信中的每一个字都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且越爱越深。最后,朱利安非常高兴地知道雷娜夫人没有死,就在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有多爱她。当他一个人在监狱里的时候,他总是沉浸在与雷娜夫人的感情的回忆中,他从来不想去想它,甚至厌倦了在巴黎上完厕所后的春风。

玛蒂尔德,我很钦佩这位女士。她不同于其他贵族子弟。她既聪明又勇敢。但这不影响我也觉得她的感情是病态的。财富,人生阅历,才华,美貌,这一切,命运之神都在她身上聚集了,只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爱情。

“到了他这个年纪,卑微又有野心,当然会觉得很痛苦,需要一个女朋友,而这个女朋友可能就是我。”玛蒂尔德心里这么想。骄傲在她心中一直主宰着这个世界。当她怀着一颗高昂的心遇见于连的时候,那颗高傲冷漠的灵魂第一次被狂热所承载。对连的好感压倒了她的骄傲,但当连爱上她时,她坦言:“你不会再爱我了,但我却为之疯狂!””这样的话,玛蒂尔德就烦了,彻底看不起琏了。可见玛蒂尔德并不知道什么是真爱。她只是需要有人来征服她,包括后来,为了救被困的朱利安,她四处奔走,其实只是摸了摸自己。她一直生活在想象中,不断寻找一种刺激。

对于连来说,玛蒂尔德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巴黎女人。通过征服这个乖乖女,她证明了自己,获得了名利。但最后,他还是失去了一切。一切似乎都注定要失败,书中写得很清楚:“像连这样有几分城府的青年,要想发财,决不能靠爱情。他们不得不依附于一个小群体,而这个小群体一旦幸运,社会的所有利益都会落到他们身上。关起门来学习,拒绝属于任何一个小团体,活该他倒霉!”朱利安的很多选择注定是失败的。

3.红色和黑色的冲突

小说叫红与黑,不同的人对这两种颜色有不同的解读。红色代表军队,黑色代表教堂。读整部小说,感觉红色也代表了连的善良和童心;黑色是他不可告人的动机,是他的才华。每个人都有阴暗面,但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将连的阴暗面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小说中,于连的善与恶一直在争斗,但最终,那颗火热的心将于连拉了回来。

瓦莱诺也是穷人出身,但最后还是走到了州长的位置。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虚伪、贪婪、油腻的丑恶嘴脸。他的例子表明,在那个阶级锁定的社会,连有机会成为一个高阶层的人物,但他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最后,在法庭上,如果连不表达这样的感情,他也许还有救,但他是连!就像他自己说的:“一句很普通的话,只要真诚简单,就能让我无语,甚至流泪。”多少次有一些铁石心肠的家伙因为这个原因看不起我!他们一定以为我会求饶,只是超出了我的承受范围。"

很多人说连是女性提拔的,我不这么认为。小伙子只是徒劳地想征服这两位上流社会的小姐,并没有更多的期待。雷纳夫人和玛蒂尔德是如此美丽的人。让他们爱上自己是多么有成就感啊!如果你用了,甚至不必那么喜欢丽娜夫人的孩子,不必因为玛蒂尔德而感到痛苦,也不必为谋杀了丽娜夫人而感到非常抱歉。这一切都说明,被野心控制的连,内心还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

朱利安只是一个在卑微的出身和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中,迷失在社会洪流中的年轻人。但最终,他还是回归了本性。和祁同伟不同,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死前最想要的是什么。

善良,聪明,努力,敏感,虚荣,傲慢...这些形容词都是廉的真实写照。在红与黑的不断碰撞之后,他选择做那个在农村长大的敏感而热情的普通人。

“所谓人生就是自私的沙漠,每个人都是为自己,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世界就像一盘棋,但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奋斗过之后,还是有一颗童心的。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请记得永远爱护自己的心,不要让它在社会的洪流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