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评梅作品简介石评梅
偶然草(小说散文集)1929,北平华严书店。
陶郁(散文集)1929,神州
《石评梅文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1983,山西人。
石评梅作品(散文集)1984,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评梅作品(诗歌、小说)1984,书目文献出版社。
石评梅作品(戏剧、游记、书信)1985,目录学与文学出版社。
研究资料书目
石评梅纪念书(玫瑰社编辑)1928,世界日报。
《石评梅全集》2012 10,新世界出版社。
2.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石评梅从小聪明好学,很受父母欢迎。从她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她每天晚上都坚持。有时候认不出她,即使夜深了,也不让她睡,直到熟悉了。后来她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后,她爸爸仍然教四书和诗经。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的父亲史明到省城太原的山西省立图书馆读书,于是随父来到太原,进了太原师范附属小学。从附小毕业后,他直接去了太原女子师范学校。石评梅因其才华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而被称为“才女”。石评梅的叛逆思想和组织能力,在女教师学习期间已经显露无遗。一位女老师引起了轰动,她是组织者之一。风潮过后,学校想开除她,但因为她的才华,她被复职了。
1919暑假,石萍梅从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走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一般人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再去深造!”但是,她一直在学习,在奋斗。在父亲的支持下,她离开山西,去了北京读书。到北京后,她本该报考女子师范大学的中文系,但女子师范大学的中文系不招生,于是她改报了体育系。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子师范大学刻苦学习,另一方面开始为报刊写诗、散文。2月20日,192110,石评梅的诗《夜行》在山西大学开办的刊物《新* * *和谐》第一卷正式发表。
1920年,石评梅认识了高,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大师,山西人。在同乡会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们的父母有交情。在异乡遇到老朋友,特别亲切,于是他们建立了友谊。他们经常通信,谈论想法和抱负。
4月5日,石评梅给高写了一封信,倾诉了她心中的悲伤。高第二天就来信帮她分析,年轻人普遍无聊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不合理。
1923年5月下旬至6月下旬,石萍梅与体育系12人、自然史系14人一起组成“女子师范大学国内旅游团第二团”南下旅游,她们沿韩晶铁路经宝鼎、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回京。回到学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多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辉》,连载于早报副刊9月4日至10月7日,1923。
1923年,石萍梅完成学业,被师大附中聘为女子部主任、体育老师、语文老师。后在春明女校、一中女校、约瑟夫女校、师范大学任兼职教师、讲师。在担任北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后,她在管理中采用理性引导、真诚感化的方法,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地接受规则。
1924年,因张被捕谋反,高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他在北京的住所拉库胡同16号乔装脱逃,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告别了石评梅的住所。
1924年,石评梅与鲁合编《北京日报》副刊《妇女周刊》时,得到了鲁迅的关心和支持。
6月,石评梅和陆出版了《北京日报-妇女周刊》的副刊。她用犀利的笔触,揭露了攻击社会的黑暗势力,激发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1925年3月,高病逝。3月29日,北京大学、国会促进会全国代表大会和山西省第一中学校友会为高举行追悼会,石评梅送来挽联,上书:“碧海晴空无涯,我们会知道什么时候再见。”他还在白布上写了一副对联,挂在追悼会上。5月8日,根据高的遗愿,石评梅和高亲自将高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评梅在高陵周围种了十余株松柏,并在墓前题词。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由石评梅和陆主编的《北京日报》副刊《妇女周刊》在7月1日第29期专门刊登了一则启事,对“沪汉大屠杀”表示愤慨。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李大钊的带领下,在广场前举行全国大会,要求段执行政府拒绝日、英、美等八国的最后通牒,撤除大沽口的国防设备,抗议日舰炮击大沽口。会后有2000多人游行。段出兵镇压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虽然石评梅没有亲自到政府门前请愿,但他的朋友被杀,鲁受伤。1926 3月19日,石萍梅去医院看望受伤的朋友。3月22日在《京华日报》副刊发表散文《血尸》,3月25日出席女子师范大学为刘和珍、杨德群举行的隆重追悼大会。与此同时,他在《北京日报》副刊上发表文章《哭泣与珍惜》,义愤填膺地指出:“昨天的悲剧也是放生野生动物咬人;“虽然你的血是冷的,但温暖的是我们的血。虽然你们的身体僵硬了,但是铸造出来的是我们钢铁般的意志。”"我也愿意用此生追随你的灵魂!"
1926上半年,石评梅与好友陆共同编辑《北京世界日报》副刊《玫瑰周刊》,下班后在北京从事文学工作。一开始主要写诗和散文,后来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后来写了很多短篇小说。
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石评梅到前门车站送行。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三点钟到站,景清、石评梅来送行。”
发表于1927的《皮马嘶传》是石评梅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1928 9月18日,在北京西栓马庄8号公寓,石萍梅开始生病,并剧烈头痛。但她觉得身体不适是常有的事,于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好友庐隐等人把石评梅送到了刑部旧街的日本山本医院。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授和主任林和鲁茵被关在医院里,不久就开始昏迷。23日从日本山本医院转入协和医院,确诊为脑炎。30日,石评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葬于陶然亭高墓旁。
1928 10 13、世界日报、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会、春明女校、玫瑰社、绿波社在女子师范大学礼堂举行追悼会。庐隐报告了石评梅的生平事迹,焦菊隐代表绿波社致辞,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会写了追悼会。鲁专程从上海赶到北京,怀着极大的悲痛写下了。
1928 65438+2月,玫瑰社主编的《世界日报》出版了《石评梅纪念》杂志,刊登了30多篇悼念文章。
石评梅去世后,在庐隐和鲁的努力下,石评梅编辑出版了《偶然的草》、《于涛》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