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寻求中国服装对西方服装文化的影响
但由于中国的服饰文化缺乏像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观念的制约,很难抵御西方突出人性美的服饰审美价值观的侵蚀。现代旗袍和现代都市女装扭出四个身体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有句俗话:“穿衣戴帽,随需应变”。这说明中国的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伦理约束。
当然,西方服装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服装的一些特点。比如中国现代服装采用西方女装的露肩领样式时,西方采用中国旗袍的竖领。但西方对中国传统服饰特点的吸收和借鉴毕竟微乎其微。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价值观并不能从整体上改变或取代西方的审美刻板印象,而西方服饰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中国人似乎不自觉地面临着服饰的异化。
与伊斯兰服饰文化不同的另一个方面是,中西现当代服装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款式不断翻新,追求品牌,被高速淘汰,给经济资源带来巨大浪费。这与反对铺张浪费的伊斯兰服饰伦理形成鲜明对比。翻阅近二十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时尚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服装款式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到六个月,甚至更短。以裙子款式为例。到了70年代,陆续出现了“中长裙”、“密裙”、“百褶裙”、“开叉裙”、“层次感裙”、“古典裙”。很多服装设计师每年都会推出很多新的时尚款式,在人为刺激时尚款式高消费的同时,不断刺激人们的其他欲望。据外电报道,英国王妃戴安娜在1983年得知自己被评为十大最差着装女性时,感到非常羞愧和尴尬。甚至英国的许多普通人都为她祈祷。这个案例极具讽刺意味。说明服装早已超越常人,认为服装不仅具有实用和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信仰上具有体现人类崇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和意义。中西服饰文化都把服饰艺术作为服装设计的首要原则,前者强调装饰艺术;后者强调人体艺术,伦理对服装设计和生产的调节作用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或抛弃。甚至英国会员的消费标准和审美标准。这种情况正如吉奥维诺·蓬塔诺曾经指出的:“每天我们都看到衣服以这种方式变化。四个月前还满意的衣服,今天过时了,被抛弃了。这种放荡只能谴责,不能禁止。”(《太子妃》)虽然服装的铺张浪费和对新奇效果的追求在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中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但很多有识之士对此已先发出警告。比如墨子曾说:“对于衣之法,冬天轻暖足矣;夏天,清淡清澈就够了,就这样。所以圣人穿适合身体和皮肤的衣服就够了,但是看着傻子就不尊贵了...今天,世界之主,为他的衣服...铸金为钩,珍珠玉石为褒,女工文采,男工刻服。非云的这种温暖的感觉,单一的财富和劳动,是没有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衣服好,对身体不好。难治,因其民放荡,其君奢,难谏。”墨子的话多么中肯,多么精辟,但还是被人诟病。
此外,今天的一些时装设计师对追求一些梦幻般的视觉效果感兴趣。比如曾经风靡西方和日本的“乞丐装”,被人故意撕扯,东拖,西挂,甚至做成裸体。或者用又旧又脏的布做的。
至于伊斯兰服饰伦理坚决反对的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在现代中西服饰中更是屡见不鲜。我们经常可以在街上看到穿着男装的所谓“假小子”和扎着辫子、耳朵上戴着金戒指的妖娆男子。还有一些服装似乎受到了西方女权思想的影响,意在消除两性的特征差异,倡导所谓的“中性服装”或“中性服饰”。
1.伊斯兰服饰文化以伊斯兰教义为最根本、最合理的价值观为最高主导思想,控制服饰的文化、历史、时代、心理、审美等元素。伊斯兰服装艺术根本不需要伦理道德的介入,因为艺术本身就足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第二,伊斯兰服装文化强调服装必须遮羞。因为虽然人体被称为是真主阿拉的创造的健美,但人体是有男女差异的。暴露羞耻很容易激起本能的情欲,从而腐蚀道德,把人贬低为动物。但是西方的服装文化刻意突出人体。在把人体看作一种美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人的美的特殊性和人的审美经验的特殊性,混淆了人的美与其他美的形式的区别。这种展示和突出人体的审美观是西方服饰文化的基础。某种程度上是古罗马文化的历史沉淀。虽然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束缚,不注重人体的直观表现,而是注重装饰的写意性和生动性。然而,这种传统的伦理价值缺乏像伊斯兰伦理那样坚实的支撑——对主的唯一性的信仰和对后代的终极关怀。因此,在服装设计和生产中难以抵御西方审美价值观的不道德倾向的侵蚀,最终导致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