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中记载的“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因公元前644年,逃至卫国的重耳快饿倒时,他的随从介子推赶忙采来野菜,又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弄成一碗肉汤呈给重耳饱餐一顿后,重耳才得以活命有了命运的转机。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上晋文公,想起还没封赏立了大功的介子推,可介子推这位忠臣不愿受禄,早已陪伴老母隐居在山西的绵山,晋文公便下令焚山,想逼介子推出山辅佐,哪知介子推在绵山深处与母亲宁愿抱柳而死,也没挪动半步。
晋文公大为内疚,便将焚火之日定为寒食节,严令这天禁火寒食,又改绵山为介山,为介子推修祠立庙纪念,表彰他忠君之举,第二年,晋文公率文武大臣又去介山祭奠他时,发现被烧枯的那颗老柳死而复活,破洞里还有介子推留下的带血衣襟残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