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山下乡时期,有文化的人要向没文化的人学习?
1968年8月上山下乡已经开始,12月22日,毛泽东发布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400多万城市中学生在半年时间内全部分散到遍及全国的偏僻农村和遥远的边疆。据统计,“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总***有1700万人,这样的人口大迁移在现代国家中很少见。
“文革”中的上山下乡最初也有一批人是自愿成行的。但在“最高指示”发表后,强制性的政治动员和政策的配合成为主调。政治动员包括学校进驻工宣队、办学习班、街道委员会上门劝说、敲锣打鼓送“喜报”、家长单位施加压力等等;政策则有多子女留一个,有留必走的说法。在不断拔高的宣传中,上山下乡被披上了“革命道路”“到大风大浪锻炼”色彩。而从当时的革命理论上说,工人阶级是最先进、最有觉悟的阶层,知识青年理应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这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捷径。但是,工人阶级都在公有制单位,容纳不了这么多接班人。事实上,没有文化的农民包括农村干部,也不具备教育和管理城市知青的素质。一部分农民的朴实和大部分农民的狭隘、自私、保守、不讲卫生,同样对知青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