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的悲喜都写在秦腔舞台上

——小说《主角》。

文/罗汉

我在一周的闲暇时间里读完了陈艳的小说《主角》。我以前看过陈艳写的话剧《晚熟的玫瑰》《大树西迁》,还有小说《西京物语》《放台》。陈艳在秦腔研究院工作多年,担任专业编剧、负责人、院长,经历了秦腔的风风雨雨。对于秦腔这种古老的舞台艺术,陈艳确实是专家中的专家。他对梨园之行的熟悉是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唱、读、做、玩一招一式。我熟悉梨园里的人物,我几乎熟悉他们。能写出这么长的以秦腔为题材的佳作,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写得如此专业自如。

主人公近80万字,以回忆秦娥为中心人物,写的是梨园,写的是近40年来的社会风俗,以及与秦腔有关的人和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突然看了一本关于秦腔40年发展史和普及的专业书,增加了很多专业知识。

陈艳的人生历程、舞台生涯、成长经历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作、生活、事业、家庭、亲情之间的爱恨情仇,从11岁到51岁,从1976到2016,这40年基本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试图通过舞台生活的一个角落窥探一个时代的生命涌动与脉搏。

主角以梨园为题材,注定了它的曲折。主人公的名字经历了、伊和伊的变化。很难根据幸运或不幸、好或坏来判断秦娥的命运。作为一个演员,她成为了一个“角”,一个顶梁柱,个人价值得以实现。这是她的运气。然而,她成为一个角色的过程是苦涩而不幸的。吃醋,婚姻不幸,意外失去智障儿子,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几次想回到秦岭深处的九眼沟过放羊的生活。因此,秦怡的命运是复杂的、多面的、不确定的,这既与世界、人性、人的关系有关,也与时代的演变密不可分。

主人公以开阔的视野和对秦娥的记忆为主线,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与世界相关的其他人物。比如胡三元大叔,演员胡,鼓手郝大锤,“忠孝仁”,还有“外县范儿”“省亲派”这些人物,都不是悄悄话,都有各自的背景和血统。这些有气质有个性的人,共同诠释了梨园的世风和时代的繁华,热闹,芬芳。尤其是刘红兵,在回忆秦娥的命运和小说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活泼、生动、无奈的性格让人过目不忘。

?主角内容相当丰富。《忠孝仁义》四位老艺术家推荐易秦歌,是基于对传统老戏的尊重。至于老戏的传承与创新,现实中还是众说纷纭。小说表现了“外县派”与“救秦派”的斗争,实际上是戏剧界传统与改良不同观念的交锋。现实主义戏剧行业也面临这个问题,甚至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作者提出了秦腔如何创新发展的困境,小说的情节也表明了作家的情感态度:老戏的改造并不意味着任意改造,而是要在保留老戏根基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吗?如何创新,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留给更多人去思考。“忠孝仁义”的出现,尤其是顾存忠为旧戏拼了老命的情节,是小说中对传统的深深回望和致敬。此外,小说中商业干部和行政干部对待传统和人才的不同态度,体现在小细节上,透露出非常强烈的时代感。

这是一本感人的命运之书。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法,叙述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沉浮,跌宕起伏,以及与秦腔、大历史沉浮的复杂关系。其间,转型时代各类人的命运全都是一穷二白,历历在目,既发人深省,又令人惋惜。丰富复杂的故事情节、生动的群像、方言的巧妙运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熟悉和叙事的准确老练。在诗与剧、虚与实、物与情、喧哗与孤独、欢乐与痛苦、尖锐与幽默、世俗与崇高的参差不齐的层次中,铸造照亮了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境界。

在陈艳笔下的世界,并不缺乏世界的苍凉和苦涩,但在其中,永恒的希望和进步的力量崛起。他不仅写出了人情的差异和喜怒哀乐的成因,而且超越了陈翔殷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等写作模式。他在模仿人情的同时,也将人物命运融入时代和社会变迁,充满了对人类苦难的无奈和悲悯。不要隐藏你的伤疤,不要逃避这个世界。紧扣时代变迁,从文革时期表演老戏的老艺术家到样板戏,成为看门做饭的残疾人,拨乱反正后重新整理传统戏曲复出后短暂的辉煌,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现代歌舞、流行音乐的兴起,各种院团的转型、改制、解体,戏曲所处的尴尬境地。茶园戏剧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对戏剧家的滋养,直到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苏与回归。分离与结合,悲欢离合,跌宕起伏,都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

《主角》是一部秦腔中人的灵魂史,是一本让我哭了又笑的书。合上这本书,我仿佛刚刚看完一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大戏。剧中人物栩栩如生,回忆秦娥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