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被称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什么德?
土德。
自汉武帝改元太初开始,“正朔”便成为汉王朝承天之运的象征。东汉继承了这一传统。在这一传统影响下,曹魏自认为是代汉的新王朝,正朔、服色等如何确定便是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一点魏文帝曹丕受禅后即注意到了。
每四时之季月,服黄十八日,腊以丑,牲用白,其饰节旄,自当赤,但节幡黄耳。其余郊祀天地朝会四时之服,宜如汉制。宗庙所服,一如周礼。”
诏书定曹魏为土德。“德”源自战国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照五德终始说,德的变迁跟王朝的政治气运是一致的,唐虞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为火德,曹魏继汉为土德,与唐虞一致,这样便远攀上了唐虞的正统。
服色车马之制则在沿用汉代基本框架的情况下将主色改为与土德对应的黄色,不过其中最重要的正朔并未改易,理由是虞、夏相承而“夏数得天”。
因此从总体上看,该诏书并未将正朔、服色这些新王朝的表徵完全确定下来,这跟当时天下分崩,政治动荡以及魏文帝本人崇尚严刑峻法,不喜好这些有关。但这并不能满足公卿们的要求。
扩展资料:
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以曹魏继承者自居,“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 ,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但由于史学界不称曹魏为“前魏”,故“后魏”之称很少使用。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有人说尚土德的真正原因是曹魏承汉火德为土德,故北魏亦从土德之运。不管是继黄帝之后还是承曹魏之统,尚土德在五运说上都是不能成立的,这说明当时鲜卑人对五德转移的政治理念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至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已经全盘汉化的北魏王朝为了与中原王朝的政治传统真正接轨,重新讨论德运问题。当时一派主张曹魏土德—西晋金德—石赵水德—慕容燕木德—苻秦火德—拓跋魏土德,另一派则主张曹魏土德—西晋金德—拓跋魏水德。
孝文帝最终接受了后一种意见,遂改土德为水德。这场德运之争的结果,意味着鲜卑王朝已从北方民族王朝的立场彻底转向了中国帝制王朝的立场。
否定前一种意见,等于将十六国排除在正统之外;承西晋之统,才真正找到了北魏正统的理据,也比较容易为广大汉人所接受,可以理直气壮地与南朝争华夏之正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