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敬老的习俗从何时开始的?
敬老,今天看来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件很平常的事,但事实上,我们民族对待老人的态度并非一直都是尊敬的。现存许多文献和遗迹都显示,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老人是受歧视的,甚至是要被抛弃的。在湖北郧县等地曾发现很多“弃老洞”,也叫“寄死窑”、“自死窑”、“老人洞”,修建在水边崖壁上,沿途陡峭难行,洞内仅可容身,仅门外侧有门闩,可从外面将门关闭锁上。无论是当地文献还是考古证据都表明,这些洞的用途就是古代供附近村落遗弃老年人使用的。从很多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中也可以看到杀老、弃老的内容,这些均是古人族群对待老人的态度的真实反映。日本电影《酋山节考》,也是一部反应平安时代日本乡村普遍的弃老风俗的电影。弃老,究其根本原因,应该是古代社会生产力尚不发达,族群无力养活已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所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后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老人在岁月中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生活经验,加之文化思想的发展,古人才逐渐由弃老、杀老转向尊重老人、敬畏老人,甚至最终产生了老人崇拜(如崇拜月老、土地公公)和老人政治(如族长制、家长制)。所以,敬老习俗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后才逐渐产生的,究竟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敬老,其确切时段难以考证。就目前留存的古籍资料来看,至少从中华文化正源生成的先秦时期来看,已经形成了敬祖的观念,各部族也有了历史悠久的族长制,加上秦汉至汉代、再至明代儒家思想的深彻发展,敬老思想和民俗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了。至于重阳节,首先应该是古人阴阳观念和《易经》当中对“数”的认知。九是最大的自然数,“重九”当然预示着长久、尊贵,这几乎与祖先崇拜有着天然的联系,再加上商周时代重视祭祀,故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文化意义的节事活动。“重阳敬老节”是在古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先秦已具雏形,隋唐基本完善,如今又得到了升华。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