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从军》是什么?
这是边塞题材的绝句。写边防战士杀敌立功的决心和信念。本文从边塞场景出发,勾勒出一幅极其辽阔的边塞景观,聚焦一名普通士兵,表现他在极其艰苦的边塞冒着生命危险,连盔甲都磨破了,却依然无怨无悔,发出英雄主义、干云吐雾的誓言。写一场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不要正面描写战争的场面,而是避实就虚,写大部队出发时的壮阔场面,再用“报”字引出先头部队的胜利,容易提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可见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成就之大,以及其中所表现出的豪迈盛世气象。
原文如下:
青海昌云暗雪山?
从孤城看玉门关。
黄沙在许多战斗中穿着金色的盔甲。
不破楼兰,不还。
解决问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它用的是乐府《和歌》的旧题。原诗五首,这里选第四首。?
作者王昌龄(678-757)生于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也有人说他生于京兆(今陕西省xi市)。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以秀才为主,辅之以秘书郎,调任泗水卫、江宁城,降职龙表卫(正是在这个时候,李白的《听说王昌龄移左,龙表瑶有此信》写就,所以才有了名句“我愁明月,我随你到夜郎西”入世)。素有“王江宁”、“王龙彪”之称。安史之乱初期,被安史刺史邱孝所害。他是盛唐著名诗人,有“诗人即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擅写七言绝句而被称为“七言绝句”。代表作品主要有《从军》、《出发》、《在芙蓉客栈与辛健离别》。
赞赏:
王昌龄的《参军》,描写了当时西北边疆从青海、祁连山到玉门关的边境线上,战士们艰苦卓绝的生活和高昂的斗志。?
首先,它反映了边塞激战的场面和战士们艰苦的生活。辽阔的青海高原上,乌云低垂,就连洁白的雪山也显得萧瑟。士兵驻扎在一座孤零零的城堡里,俯瞰着远处的玉门关。与敌人搏斗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穿在身上的金色盔甲都被黄沙磨穿了。“百战”是指战争频繁,将士长期守边;《穿金甲》表现了战斗的惨烈和生存环境的艰苦,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但战士们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战争生活吓倒,而是表现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必须等到敌人被彻底打败后才能回到家乡。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对参军士兵的赞美。?
全诗意境广阔,气势磅礴,在慷慨激昂中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气息。语言简洁,声音高。这是值得记住的。
参考数据
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