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到军队里到底能干什么

知识要成为力量,需要实践的转化 ——把“怀才”变成“尽才” 与普通士兵相比,大学生士兵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更强烈一些。 观察首批16名直接提干的优秀大学生士兵,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他们都找到了能发挥其知识优势的岗位或舞台;二是尽管身在基层,但他们都得到了全面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广州军区某防空旅自动化站一级士官任思宇用“挑起担子走快步”概括了自己两年来的军旅之路。他从深圳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入伍后,刚下连就在旅里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崭露头角,成为部队第一任网络管理员。当年即参加联合防空演练,面对突发故障,他这个新兵又作为“主力”被推上前台,成功排障。“挑着担子走得快,是因为身上有压力,有了压力便会产生动力。”任思宇如是说。 大学生刚到部队,常给人一个印象:眼高手低,想法太多。其实有想法是好事,关键是怎么看。他有想法,你给办法;他有动力,你给信心;他有兴趣,你给舞台,“眼高”就能变得“手高”。章斌从浙江师范大学数理应用专业毕业入伍来到海军某潜艇支队后,尽管第一次值更就出了差错,但各级还是给了他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别人不敢想的事,他敢试试;别人不敢碰的,他敢动动。两年多来,他先后参与并排除隐患故障数10次,总结出了10多万字的专业维护体会,所在专业岗位先后5次被评为“红旗岗位”。 大学生士兵来到军营,大都有着美好的“自我设计”。然而,能不能成功的关键,不完全在于他们是否有“自我设计”,而在于怎样在军营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实现“自我设计”。 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尹玮,入伍之初全是对金戈铁马的憧憬。可3个月新训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云南省军区军犬队当了一名“狗医生”。经过两个星期的思想斗争,尹玮做通了自己的工作,刚穿上军装时的那股热情又回到了身上。他精心实验研究,不仅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而且还研制出了某新型抗体疫苗,个人荣立三等功,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 对大学生士兵来说,初入军营可能大多遭遇“专业不对口”的苦恼。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的羌族战士苏畅,没想到进军营后整天跟铁甲战车打交道。两年多过去了,苏畅成了“一专多能”的优秀士官人才。说起“专业对口”问题,他非常理性:“大学培养的是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没有什么不对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合适的岗位就是用武之地。” 大学生士兵有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自身价值的体现。而部队是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战斗集体,强调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何对他们加强引导,使其个人优势发挥与部队建设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值得我们深思。(解放军报/赵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