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的诗歌水平如何?

我完全同意。没有金刚钻,就没有瓷器。在登上主席台之前,于丹、康震、李博、孟漫等人显得过于自信。《百家讲坛》和《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风光和尴尬,其实是他们知识结构的缺陷和知识储备不足。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文学和教育的浮躁,尤其是当代大学知识分子的浮躁。

在黑暗中走下来的“学术明星”于丹,基本上离开了荧屏,回到了高校的课堂本位。此后,孟漫、康震、李博等“学术明星”纷纷亮相“中国诗歌大会”。但是很快网上就有了很多讨论。一开始康震等评委诗词水平差,后来李博自己的“套句”也算差。有人为康震辩护,说他是教授不是诗人,国会是背诗不是写诗,何必苛求评委的诗歌水平。我不知道历代著名的诗学理论家都擅长诗歌。学诗而不精,谈诗,难免可笑。

中国诗歌大会无疑会对诗歌的普及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但令网友不满的是,节目组请来的评委康震、李博等都是业余的,根本不会写诗。节目中,李博的“套话”和康震的“诗词”都引来圈内人的批评。说实话,现在古典文学最大的弊端就是研究者在创作上是外行,主要是研究诗歌文化,很多都是在研究“文化之学”。李博和康震都当场写了一首诗。李博收集了苏轼的诗:

“人味纯喜,照粉香。我恨这具躯体不是我的,这安心是我的故乡。”

康震的自撰诗:

“大江东流日月,古韵新颜争芳菲。雄鸡高唱天地宽,一代风流歌唱春。”

两者都是完全不配的作品,与其文学教授的身份很不相称。从格律开始,绝句从古到今,第一句不是词尾,而是押韵。作为诗歌大会的评委,很遗憾没有这样的常识。这是其中之一。其次,28个字里,除了“细香”等必须重复的字,还有两个“是”,两个“我”,两个“这个”。哪位诗人或诗人做到了这一点?除非是特别故意的。诗歌是一种强调简洁的艺术。第三,调平有问题。“恨此身已久”是不对的。原文是“我恨这个身体很久了。”我的字是平声,我的字是徐升。苏轼的练级是对的,但李勃错了。第四,“欢”字不押韵。两个押韵的字,一个是“向”,一个是“向”,读音相同,没有变化,极其死板。第五,这首诗里的四句话是不相干的。尤其是第二句,全诗完全不知所云。

事实上,不仅康震、李博、孟漫等学者,很多教授都有著述。研究对象从李白杜甫到李商隐李清照到杨慎纳兰性德,却写不出一首符合规矩的诗。尤其是在央视舞台上,面对无数诗歌爱好者和观众,作为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的康震和李博,犯了很多错误,误导了观众。

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不够理想、到位和扎实。作为美院院长,他只“懂”美术理论,不会画画,不如今天的三流画家。作为一个文学导师,他写不出诗,写不出小说,甚至写不出散文,还不如一个民国时期的语文中学老师。这些所谓的权威、大咖,早在大学、硕士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将发表论文与学位、职称挂钩,于是“博采众长”,“受益良多”,却看不到他们的真知灼见,摸不到他们的真心。

“剪刀一剪,浆糊粘粘的,署名,文章长长的。”很多所谓的学术论文就是这样炮制出来的,催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看看今天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时引文、注释、参考资料甚至比正文还长,让人感觉“学术”“一言不发”。评论家孟凡华说:

“现在的学术批评存在严重问题,批评风格的僵化大大降低了文学批评的有效性”。

孟凡华所说的学院派,大多是在高校从事文学教学和理论批评的教师。我也接触过一些大学文学院的老师。他们谈论别人的小说、散文、诗歌、剧本,可以说是垂涎三尺,口齿伶俐,但如果你让他们写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几行诗,一部迷你小说,他们马上就黔驴技穷了!你看看那些当过老师的知识分子,鲁迅,胡适,叶圣陶,沈从文。就连普通的中小学老师也会泼墨,写出各种作品。这绝不是今天的厚积薄发,事实就是如此。

1931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一直主张大学“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培养人才”。梅贻琦在清华有两句名言,被人们传诵多年。有一句话是:“大学者,要么是建筑,要么是大师。”还有一句是:“没有坏学生,坏学生都是坏老师。”

如果说过去的大学屈服于政治压力,那么今天的大学则痴迷于金钱的魔力。很多教授学者把学习当成一种牟利的资本,而不是通过说教来解惑的基础。“明星式学者”和“明星式学者”如果失去了道德约束,必然会适得其反。

追溯中国现代文学的教授学者,大多精通中西文学,理论和创作两不误。比如鲁迅、胡适、钱钟书,他们不仅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有辉煌的文学创作成就。相比之下,当代的大学教授学者往往急功近利,甚至只是为了获得职称而进行理论研究。

同时,很多大学里的学者教授,知识面窄,专业分工窄,普遍成了“独臂将军”。这些人往往侃侃而谈,引经据典,飞在空中,但你让他(她)写一首诗,填一个空字,写一篇小说或者一篇散文,立马捆住手脚,找个缝隙再钻。

其实现在的学者教授不一定要成为鲁迅、胡适、钱钟书那样的知识分子,但作为一个教古诗词的文学领袖,被央视邀请做古典诗词评委,总会做出一首不那么优秀,但还可以接受的诗。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还怕“露馅”?那么,这些“学术明星”如何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