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诗人诺贝尔文学奖?
你好!
北京时间6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0岁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触发画面感,且“凝练而通透”,促使读者对现实形成“全新理解”。
特兰斯特勒默是第8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人,也是1974年以来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瑞典人。据委员会介绍,“特兰斯特勒默的多数诗集带有一个特点,显现为简练、具体而苦涩的隐喻……在他最近的诗集中,特兰斯特勒默的风格已经转变,篇幅更为简短,凝练程度更高”。除大量使用隐喻,他的作品“富于画面感,似以简单图形勾画日常生活和自然”。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涉及“死亡、历史和记忆”,这些元素“看着我们、造就我们,让我们变得重要,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牢笼,所有这些元素汇集在一起……因此,当你阅读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时,你从不会感觉渺小”。
特兰斯特勒默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一直是热门得奖人。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兰斯特勒默,尽管他是瑞典人。”
特兰斯特勒默将在12月10日获得奖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
■简介
特兰斯特勒默1931年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兼具诗人、心理学家、翻译家的身份。1990年,特兰斯特勒默因患脑溢血使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奇迹般恢复。1996年,他发表的《悲伤吊篮》尤其富有艺术性。特兰斯特勒默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会弹风琴和钢琴。从1954年发表处女诗集《17首诗》至今,特兰斯特勒默***发表163首诗,大多为短诗。
■赏析
牧歌
我继承了一座我很少去的黑色森林。/但一天,死者和活人换位的时刻到来。/森林活跃起来。/我们并非没有希望。/那些最棘手的案子虽经过许多警察的努力,仍悬而未了。/我们生活的某一角落也有一个悬而未了的爱,我继承了一座黑色森林,但今天我走入了另一座:明亮的森林。/所有活着的都在歌唱摇头晃尾爬行!/这是春天。空气十分强壮。/我持有遗忘大学的毕业证书,而且两袖清风,像晾衣绳上的衬衣。
实际上,托马斯至今一***才发表了163首诗。“但就是这区区163首诗,足以使特兰斯特勒默跻身当代欧洲超一流大诗人的行列。他的诗不仅短,写的速度还极慢。”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说,正是对文字精准的极端强调,特兰斯特勒默四到五年出一本诗集,每本诗集一般不超过二十首诗,平均一年写两到三首诗。
“理解他的思想之后,大声地念,把他的音感音律弄透,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吴笛和他的老师同学一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过托马斯的诗歌,他说为了在翻译中将特兰斯特勒默诗中隐喻的思想表达出来,他往往采用大声念的方式。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全集》的中文译者李笠打了个比方,认为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有点像中国的王维。“但他是一种对后工业社会的直观感受,王维写的‘鸟鸣山更幽’这种意境,在特兰斯特勒默的诗中也有,但他写的是‘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这种力度是前者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