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生活的勇气是唯一不能被剥夺的意志
当遇到挫折、遇到不幸、遇到苦难,也许有人会质疑人生的意义,有人甚至因此而放弃生命。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的《活着》让我深深地震撼。如果你遇到了波折,在苦苦寻找活着的意义,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
《活着》是福贵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一、福贵年轻时“ 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 。”
福贵年轻时因家境殷实,浪荡放肆。他故意当着老丈人的面骑在妓女身上,整天泡在青楼赌博,后来福贵输光了所有家产,他爹因生气身体虚弱而亡,老丈人接怀孕的家珍回家,要家珍与福贵一刀两断。此时的福贵算是遇上了人生中第一个转折,因为他自己的恶劣行径而一贫如洗、妻离子散。
二、“ 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踏实了 ”
福贵租了几亩地,学起了干农活。家珍带着半岁的友庆回来了,一家团聚。而没过多久母亲重病,福贵去求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而后又被解放军所俘虏,终于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因高烧而变成聋哑人。
三、" 我想她嫁给我后没过上一天好日子 "
日子渐渐步入正轨,虽然依旧贫苦,但福贵一家勤劳能干也能勉强维持生计。到了大炼钢铁运动时期,家珍突患无法医治的软骨病。有庆五年级时,为了救县长夫人,被医生抽干血而失去生命。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结婚,在产下男婴苦根后大出血死亡;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一贫如洗,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苦根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这本书看完,有一种无力感。所有的苦难都集中在了福贵一家。每当情况渐渐好转,总有新的磨难出现。心情随着故事的推进而波动,福贵的蜕变也是惊人,从玩世不恭到懂得忏悔再到学会珍惜。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在福贵输光了所有家产时,他爹感慨:“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传到你这里,鹅变成了鸡,现在是连鸡也没啦。”由于家境优渥,太过受宠,他爹又败家好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福贵沾染了恶习,这也导致了整个徐家的落魄。我们经常听说“富二代”这个词,却很少听到“富三代”,就是很多富足的家境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过度宠溺,而导致他们缺少奋斗的精神,只会享受前人的劳动成果。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 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 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 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 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 我还活着。”人的一生真的无法预测, 一时的富裕并不意味着一生的顺遂;一时的落魄也不等于一世的低谷。 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人要学会超然豁达,“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以中庸之道面对命运。
“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作者刻画福贵,其实和余华本身的个人经历有关。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余华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余华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人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 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着好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
这本《活着》非常给阅读者带来力量。它告诉我们,活着的意志,是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有生命的勇气,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