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慈佳轩·北鼓楼》用韵赏析
1204年(宋宁宗嘉泰四年),抗金老将辛弃疾被浙东安福使派往镇江府。秋天,他写出了像老虎一样吞噬万里的名篇《未曾谋面乐京口顾北亭怀古》。姜夔的诗是卜佳轩原话的韵。两个词都是带着去北方建固楼的情怀的作品,只是主题和表达方式不同。辛词因其惜古伤今而充满忠义之气。姜词用古代故事来歌颂贾玄,通过歌颂贾玄来表达自己支持北伐大业的政治热情。这个词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反映了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迫切心情,激励辛弃疾这个老人去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
字的第一部电影,从楼前风光开始,引出了抗金英雄辛弃疾孤身一人,率领千军万马的高大形象。从三句话来说,江山不改,昔日英雄已逝。言下之意,国家急需英雄来抵御外敌侵略,振兴自己。这个意思和辛字开头差不多,只是写法和意境不同。辛弃疾有三句,豪迈豪迈,不以风景为重,直呼古人见真情。然而在《江词》中,这里的情况是用非常工整的对句写出来的。“云失于楼”,江北不被云遮的扬州,写着:“苔印甚石”,可以北望你所在的北固山。非常石为刘对全* * *商业计划的反对曹。指向英雄的遗骸有其深刻的含义。白石很小心不走辛弃疾词的老路。不吝惜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的磅礴隽永的韵味。接下来的三句:“几骑秋烟,一轮寒日,来来往往千古。”承袭过去,写的是远古英雄已逝,只有秋烟中的骑乘和寒潮中的航船依旧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这里的意思类似于辛同位语《舞亭》的三句话,都是孤独的、压抑的,但在具体的写法和风格特色上都不遗余力。这里辛词挂古锋,写的是已经消失的东西,笔力很大,感情直接从语气中流露出来,悲壮阴郁;而在这里,姜词用边笔写楼前的风景,用千古之事衬托死去的人事,暗地抒发自己文字之外的感情,显得悲凉空灵。姜词之学,雅而善变,在此可见一斑。通过这一声叹息,呼唤当代英雄的主题自然得以展现。
如果说辛和姜的前六句怀古意义相近,但表达方式不同,那么他们的后六句只是在风格上保留了一些一致性,但在内容和抒情意象的塑造上却自成体系,各有审美意义。辛词接下来的部分,我将继续追忆往事,并从南朝初两位皇帝北伐的成败中吸取教训,发表自己的政见,并在文末流露出悲愤之情。辛词的基本点是用典故的意义传达原作的感情。
姜夔虽然多次使用历史典故,但他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他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这个被广泛期待的英雄形象上。从下面到文章结尾,虽然有上下片之分,但在内容上只是一个大段,一个大层次,都是赞美辛弃疾的。“使臣”三句话的意思是:辛弃疾已经退居二线,长期隐居,早已爱上了那种悬崖青翠的田园生活。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和国家的需要,他被分配到北疆门户京口坐镇,隐居的野心无法实现。在这里,我们既歌颂了辛弃疾的高风亮节,又隐晦地表达了他长期受到投降派顽固势力排斥和打击的不公。第一部的最后两句,承袭自《留在北门》,描写辛弃疾在镇江练兵备战的大手笔。最后一句,东晋桓温说“京口酒可饮,畚箕可得,兵士可用”(见《世说新语·》刘引《南徐州故事》),可谓融而不涩,明事理;接下来的一句话用军旗的图案暗示了辛弃疾将士的勇敢和统帅本人对军队的良好管理。三句话后,他又进一步热情赞扬和赞美辛弃疾,把他比作诸葛亮,一个献身北伐大业,一心为国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他认为南宋只有辛弃疾一个人想收复中原。这三个赞字不是奉承话,而是南宋有识之士对辛弃疾的公开意见。当时普遍认为辛弃疾的才华和德行堪比古代最杰出的人。如陆游《寄辛酉庵堂写朝》说:“大材小用,用往事叹,管仲、萧何其实是流向亚洲的”;刘载《和心候知镇江》云:“官怀天下之气,如卵巢;剂量省时之策,如隆中对诸葛。”姜夔对辛弃疾惊人的胆识和才能的赞美,能使北伐成功,与贾玄原诗中三句以古讽今,反对毫无准备的北伐相呼应,达到了唱和的目的。
接下来“楼外高江昏,我知西路”,我把笔墨移到了京口的视野里。东晋时桓温下西洋将军,后来刘裕北伐中原,京口地区都是重要的兵力和战略物资集中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通过描写这个古今战略要地的情况,突出辛弃疾北伐的方略和路线。这与辛同位语“望中而记,扬州路上风生水起”再次相呼应、相辉映。作者因辛弃疾而登上楼梯眺望久违的中原大地。所以下面这三句“中原生而聚,神在京,岁人,南望长淮金鼓”,直截了当,把笔触变成了北伐最大的话题。在一般人眼里,白石脱离了食客的现实,但在这里,他一点也不超脱于尘埃。而是深刻地表达了北方沦陷区人民渴望北伐的心声。词末引出桓温故事的两句话,对于描写辛弃疾此时的情感心理特别有意义。东晋大将桓温从江陵出发,北征前秦时,看到自己早年种在路上的柳树已经长得很粗了,不禁感叹道:“木都这样了,人怎么能低人一等呢!”所以爬上枝头,至于眼泪。这里是想象一下嘉轩的心理活动:嘉轩,北伐前夕你在想什么?你可能在想:“我在穿越南方之前,在北方种下了柳树,但它今天一定还在吧?”这支虚笔,依托戴家驹要求出兵北伐,十分含蓄委婉,留有想象空间。白石词的结尾大多内涵丰富,摇曳生动,意境悠长,是清丽雅致隐居的结果。从这种对辛作品的刻意研究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