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情绪心理学》第一章观后感

情绪过程和认识过程一样都是闹得功能。情绪是一种多成为、多维量、多水平整合的复合过程,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融合着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

情绪有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识过程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识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识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情绪带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具有某种愉快、享乐、忧愁或悲伤等多种享乐色调;情绪有特殊的外显表现,每种具体情绪的表现,特别是面部表情却是特异化的;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上。

冯特于1896年提出情绪三维学说,他认为感情过程是由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三个维量构成,每种情绪在其具体发生时,都分别处于三个维量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迄今为止,最典型的多维量表以普拉奇克为代表,他把情绪分为相似性、对立性和强度三个维量。

情绪作为适应的手段,起着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作用,成为支配有机体随意或不随意的,本能或认知的行为的重要心理能力。

情绪作为一种状态,经常存在于脑的活动过程中。给有机体提供注意保持的力量,使有机体专注于外界一定事物,成为有机体认知加工时有利或不利的脑的背景。情绪状态促进或延缓、增强或阻碍加工的效率,影响加工的选择且支配加工的方向。

情绪作为一种特质,为构筑人格的框架增添重要的成分。感情特质在人格中的成分使个体具有主动或被动、内向或外向、敏捷或迟钝、易感或沉静等个性特征。

情绪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有机体的内部感觉在脑中的登记,由于有机体器官活动固有的和恒定的节律性,为产生可感受的体验提供了刺激来源,而成为意识成分。例如,在人类婴儿有机体内部器官的正常或异常的活动中所引起的感受变化就是最初的意识。

领导艺术体现在善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动机和饱满而持久的工作情绪中,工作情绪是工作积极性的直接动机。

认识和目的本身并不包含活动的驱动性,促使人去行动的是兴趣和好奇,驱策人去实现目标的是愿望和期待的情绪和激情。实现目的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驱动力越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情绪不仅对认知活动的作用起驱动作用,还可以调节认知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情绪可以影响知觉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解决。因此,情绪可以驾驭行为,支配有机体同环境相协调,使有机体对环境信息作最佳处理。

多个实验初步说明,情绪会干扰记忆和回忆;情绪对认知起组织作用和执行者监视认知活动的职能,不同性质和不同唤醒水平的情绪起着不同程度的组织或瓦解认知加工的作用。

情绪的外显形式是表情,表情由面部肌肉运动模式、声调变化和身体姿态变化所构成。其中,面部表情比声调表情和身体姿态所携带的情绪信息更具特异性,因此在情绪外显、通讯交往中起着主导作用。

新精神分析学派把情绪放在更大的心理环境中考虑。认为能量释放、冲动、动机、知觉、认知、意识和无意识均参与情绪的形成,特别强调情绪参与在动机过程中;很多新精神分析学派学者认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动力。

新书《情绪心理学》收到了,专门翻开新书看了第一章。

曾几何时,我经常看到“不要被情绪控制,应该管理好情绪”、“情绪不应该被压抑,应该被疏导”等带有情绪字眼的心灵鸡汤。那时的我只把情绪认为是喜怒哀乐惧等基本情感,在学习心理学之后,才发现关于情绪的研究已经一百多年了。前段时间看《情绪》那本书,竟然也是厚厚的一大本,至今还没读完。可见情绪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种情感,而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对整个人类的进化都有推动作用。在看第二章情绪理论演变中的早期理论时,内心悠然升起一种激动的情绪,感觉达尔文、詹姆士等很多学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而现代的我们可以“坐享其成”,不论他们之间的争论也好,互相推翻也好,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不断发展的。而我们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过那些“错误”的理论或不用走的“弯路”,在最接近真相或真理的地方,直接学习到最先进的理论。

这本书还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做了阐述,原来是弗洛伊德在治疗癔病患者时,针对不能被催眠的病人而采用的自由联想方法,让病人去辨认记忆中的压抑情绪,从而建立起了“精神分析”。二战后精神分析学派分裂,一部分人从弗洛伊德体系中分出,另一些人在保存弗洛伊德基本概念前提下并对其理论进行补充改进后,成为新精神分析学派。曾经我好像看过一些学派的文章,但转念就忘了,可见真的是要多看多读多想,才能慢慢记得更牢。

这本书还让我有个新的感悟就是,关于亲子关系的。我最近常常有个想法,大女儿的情绪总是易激惹,我真希望她可以喜怒不形于色,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我太幼稚了,也发现对大女儿有点“情绪双标”,总是希望她能理解我,但我何尝理解过她?总是希望她能看到我的辛苦,我何尝看到过她的努力和挣扎?昨天看视频课,林老师也建议在生活中多去观察非语言和语言行为,慢慢感受、认识来访者真实的想法。我可以观察我自己,还可以观察大女儿,无奈老大总是我的“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