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了他。谁是“我”?
故事以非常新颖罕见的第一人称描述开始。市面上的作品大多是用第三人称描述的。虽然上帝视角会有缺陷,但总比“我”字开头的尴尬心理描写要好。在开始阅读之前,我心里有一点疑惑。东野先生能很好的掌握这个视角吗?而作为推理小说,第一人称的描写会不会提前暴露作案手法,暴露幕后人物,让人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
事实证明,东野先生的选择是正确的。
故事一开始,东野圭吾就把疑点抛给了读者——林深桂红、何俊那智和石雪香织,并从他们的视角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样的处理让我有一种时光旅行的感觉,同时也能更细腻地了解每个嫌疑人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杀人动机。最奇妙的是,当你看到嫌疑人内心吐露自己是凶手时,之前一切尽在掌握的心理被彻底打破,你会情不自禁地一页一页看下去,期望通过线索推断出凶手是谁。
相比小说写作手法,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胶囊”让我很容易推断出嫌疑人的凶器。真正让我着迷的是作案手法。
整个作案手法集中在12这个数字上。每瓶新药中有十二粒胶囊。全案总有两瓶药,分别在受害人的未婚妻梅何姿和前女友怀子手中,所以找到每一粒胶囊的下落是拼出答案的第一个谜题。
美代子手里的胶囊是什么?9+2+1 =12,其中9是留在瓶子里的胶囊数量,经警方检测是无毒的,2是受害人前一天因为感冒和鼻炎服用的,1是涉案胶囊——交给嫌疑人后给了受害人。
怀子手里的胶囊是2+1+1+1+(5+1)= 12,其中有2粒是怀子前一天潜入受害人家中,最后被65438的林深桂红捡到的毒品。
因为写作逻辑中有一个假设,毒药是从怀子注射的胶囊瓶中流出的,所以嫌疑的重点还是在这三个人身上。虽然林深桂宏捡到的两粒胶囊在用于流浪猫实验时被神探加贺证实有毒,但是否用于实验却无法得到最终答案。而另外两个嫌疑人当着侦探的面拿出了之前偷的胶囊,由于一个胶囊下落不明,他们仍然无法排除嫌疑。至此,整个推理过程陷入死结,无法排除任何一个人的嫌疑。
判断凶手的关键谜题在于加贺侦探所说的话。在美代子的包、药盒、药瓶上,有一个不在现场甚至与案件无关的人的指纹。看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很迷茫。是谁呀?
第一人称描述的推理小说不仅没有让小说失去神秘感,反而给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面纱。你可以看到每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他们对受害者的不满,以及面对侦探加贺的紧张,整个故事以侦探加贺所说的“侦探就是你”而告终,并没有真正揭露凶手的真面目。对我来说,它促使我再次阅读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