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的主要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迅的童年故事。房子后面有一个药草园,那是他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它是通过美丽的蛇等故事来讲述的。后来主角在私塾教育中长大,他称之为三潭映月。他的思想逐渐改变,怀念童年。

一、详细解释

《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是现代作家鲁迅在1926写的一篇关于童年趣事的回忆散文,本文收录于《花在晨》。全文描述了两个不同色彩、不同意境的景点:百草园和三潭印月。作者写了《百草园》,以“音乐”为中心,用简单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儿童乐园。

其间穿插“美女蛇”传说和冬日雪中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细致贴切,妙趣横生。三潭印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生动地写出了三潭映月的陈腐味道,说它是“城里最严厉的书店”,在这里孩子们被规则束缚着。

但作者并没有把三潭印月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两个小故事的叙述,即课间学生溜到后院玩耍,老私塾老师上课全神贯注,学生趁机偷着乐,使三潭印月充满了幽默,表现了孩子们不可抗拒的快乐天性。本文以整篇或节选的形式多次入选语文教材。

二、创作背景

这篇短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1926年10月10日《莽原》第一卷第十九期。“三·一八”惨案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北京文教界50名通缉犯名单。因此无法公开对抗北洋军阀,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之邀离开北京。

鲁迅到达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学生们还没有开学。鲁迅在流放和苦闷的时候,常常回忆起青年时代的往事,于是写了这篇杂文,发表在《莽原》上,副标题是“起死回生”。

后世的影响及作者简介:

1,后世的影响

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第一次入选初中文学教材从1956。后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多为保留作品,如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多年来享有不尽的评价。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章寿、周树人。玉山、玉亭、育才、陈冰这些词。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以鲁迅为笔名。除了鲁迅,还有邓江、唐毅、邓当世、焦姣等笔名。其作品被收入《鲁迅全集》、《鲁迅书信集》,各种由鲁迅编辑修订的古籍被重印。

作品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流浪》、《新故事》等。、散文集《晨花夕拾》(原名《起死回生》)、散文诗集《野草》、《随笔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南北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