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羽生的影响力不如金庸?梁羽生对金庸的评价。
为什么梁羽生的影响力不如金庸?
金庸小说真的超越了其他武侠小说。他的小说内涵丰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关于金庸小说的艺术性,有很多专家学者。作为普通读者,可以看看剧情和人物。
金庸小说的情节特别吸引人,让人欲罢不能,人物也是层次分明,有呼之欲出的感觉。梁羽生曾用童硕之的笔名写了一篇长文,拿自己和金庸比。题目好像是《论金庸和梁羽生》。平心而论,这篇文章相当精彩。我觉得金庸以后不一定能写出这种学术语言。但在他的作品中,金庸半写半写的语言很吸引人,梁羽生的语言在这部古典现代武侠小说中不如金庸。
相对来说,梁羽生的小说比较平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多。以你的诗为例。金庸的古代文学知识可能不如梁羽生,但梁羽生的诗会给人一种脱离书本的感觉。金庸的诗不如梁羽生,但他在文章中只引用诗词,但这些诗词与他的作品融为一体,意境悠长。比如,段誉在太湖被九挟持时,看到太湖美景,脱口而出:“波涛迷蒙,刘依依,孤寨草远,杏花飞斜阳。”
如果读者知道这是宋代著名人物寇准写的,会觉得作者得心应手,有大家风范。不知道的,你会以为是金庸干的,你会佩服他非凡的文采。梁羽生虽然精通诗词,但大部分作品都无法与作品融为一体。作者有时在一些古籍中使用文言文,读者会误以为是他自己创作的。比如《屠龙记》中白眉鹰王与六大门派的战斗就特别精彩。
其中白眉鹰王与莫声谷交战时,回想起女儿与武当张翠山的悲剧,不禁感叹:“你做了什么?你怎么又来了!”放弃取胜的机会,尹天正的形象一下子跳到了页面上。这句话原本出自《左传》龚的《五年致歉虚妄之道》,但它是多么的自然,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作家所能企及的。
至于古龙,有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但他的作品情节更精彩,小说中的人物更鲜活,比梁羽生小说中的人物更有活力。因为剧情和人物是影视选择剧本的首要条件。所以导演往往会选择金庸和古龙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对艺术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影响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金庸小说也逐渐步入了高雅文学的殿堂,变得更加低俗高雅,在文化界引起了争议。这是另一回事。
当然,个人欣赏偏好会有所不同,很难改变。这种偏好可能会伴随你一生。即便是读书人也难免风俗。例如,北京大学的教授和孔非常喜欢金庸,而其他学者,如何曼子,对金庸特别反感。就像有的人喜欢吃白菜,有的人喜欢吃萝卜。
梁羽生对金庸的评价。
关于“武”这个概念的定义,梁羽生的观点是“武是手段,侠是真正的目的”,所以“以侠制武”是梁的一个基本观点。他写了35部小说,创造了数百个角色。梁羽生说,最能体现他“侠义精神”的人物是《平迹侠影》中的张丹峰和《云海玉弓》中的金世遗。“张更接近儒家,心中有道德观念;金更接近道家。他没有一个标准,可能会有一些小错误,但他的本性是好的,整体是好的。”
梁羽生和金庸一直被认为是武侠小说新派的重要代表。但他们的境遇并不相同,金庸的名气和知名度远在梁羽生之上。金庸在封笔之后依然是媒体的焦点,作品多次被搬上电视,而梁羽生则隐居在澳大利亚。
在同龄人中,梁羽生一直对金庸的评价最高。1994年,梁羽生在悉尼作家节的武侠小说研讨会上谦虚地说:“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先锋。真正对武侠小说做出巨大贡献的是金庸先生...他最擅长吸收西方文化,包括写作技巧,把中国的武侠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人把他比作法国的大仲马,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