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小说《不朽的人》?
作者:辛丰年
ISBN : 7503919140
页数:329
格式:32
封面形式:平装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发布日期:2000-1-1
在后王朔时代,当“爱”和“屁”这个词成为同义词,成为笑话和段子的道具时,我们感到一丝欣慰和庆幸,发现其实有一个只有在雨果小说里才能出现的人物——辛凤年,他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悲悯之情和一颗感性的心。辛丰年既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乐评人,但他写了很多音乐家或乐评人根本写不出来的音符。若干年后,这些东西成了大家寻找的宝物。
这本书由作者的30多个音符(散文)组成。谈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柏辽兹、瓦格纳、德彪西,都是从自己半生的深厚感情出发,都是从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出发。作者几十年来对音乐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都浓缩在他的文字里。谈音乐,很少有带感情,带色彩,带理解的词。这本书是一个罕见的系列。如果读者不信,请看下面这篇文章《天才与平庸的欢呼》!
片段:
天才与平庸的欢呼——论莫扎特
一直有“莫扎特之谜”的说法,奥秘就在于他非凡的天赋,他表面的快感和真实的魔力,等等。如今,借纪念他逝世200周年之际,“莫扎特热”又出现了。
从19世纪开始,莫扎特就成为了许多音乐家心中的“太阳”。有些赞美也带有偶像崇拜的味道。当代指挥家索尔提说,他相信上帝有两个原因,其中之一是出现了莫扎特这样的伟大天才。他还说他的音乐每一个字都很美。
我也是莫扎特迷。虽然我并不因此而信仰上帝,但我也没有资格赞同或反对“每一句话都不美好”。因为他只听过自己600多首作品中的几首,到底懂不懂还是个问题。
无论是莫扎特迷还是莫扎特迷,想想这位伟大的天才在观众心目中200年来的兴衰,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所以,我翻出了一百年前萧伯纳为他百年祭写的几句话(收藏在《萧伯纳乐评集》,加州大学版)。
萧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没有名字。再过一年(1892年)就要出他的第一部戏《鳏夫之家》了,但他已经写了十几年的乐评了,还做了两年某杂志乐评专栏的首席撰稿人——不过,他用了一个奇怪的笔名“CornodiBassetto”。它是一种类似巴松管的乐器,已经从乐团退役多年。莫扎特不仅为这种乐器和单簧管创作了二重奏,还在《魔笛》和《安魂曲》中使用。
从小啊在一百年前写下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尽管当时英国是一个音乐和文化繁荣的国度,但莫札特的作品却从流行走向了冷落。直到百年祭才逐渐获得票房价值。
这种被冷落的情形,让萧用漫画的笔调描述出来,笑得前仰后合:“莫扎特的交响曲奏出快板第一乐章的时候,观众就已经躁动不安了。”打哈欠在行板运动中幸存了下来。演奏小步舞曲第三乐章时,我突然醒悟,发现‘三音中’(按,传统小步舞曲的中间段落)还不错,就坚持听了最后一章。不管怎样,一切都快结束了。"
那时候,除了几个知心朋友,平庸的人已经忘记了这个百年前人们的最爱。直到节日百年,平日里不提此人的报纸突然又把他抬出来了。音乐行业要表现点什么,应该是一个场景。“水晶宫”上演了《朱庇特交响曲》和《安魂曲》。阿博特音乐厅呈现安魂曲和木星交响曲。
萧认为,冷是因为过去太热,但也要怪那些平庸的表演毁了作者的名声。有些乐队指挥总以为莫扎特的作品很好处理,殊不知要做出精彩的演绎是需要真正的努力的。只有在真正理解莫扎特音乐的里希特的指挥下,英国观众才重新发现了莫扎特,并立即对比那些脍炙人口的新作品。
萧的所谓新作,不是什么人的东西,而是李斯特、瓦格纳等人的杰作。当时最吸引人的就是这类作品。实际上,萧本人就是瓦格纳学派的宣传者。但他讨厌平庸跟风,有些人就是想听新奇刺激的。而且,《女武神的飞翔》《神火》之类的作品也不是一文不值,因为赏心悦目而过度重复,失去新鲜感。萧有一次去听音乐会,因为有莫扎特的作品,但他很晚才进入会场,以避开那些新节目。
从小熟悉《唐璜》的萧,对莫扎特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古诺认为这部歌剧很完美,所以他拒绝附和。
萧是个天生的剧作家,所以他极力主张音乐戏剧化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曾经认为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标题音乐。他常常不赞成不依赖文学内容而只保留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则和形式的纯音乐。对于莫扎特不写标题曲,他认为是老莫扎特狭隘的教学方法。老父亲灌输给儿子的观念是“一首以吹奏呜曲形式谱写的乐曲,只要听起来优美、均衡、坦率、有趣,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更多的要求”。所以萧说,如果莫扎特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他可能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没有诗歌,没有戏剧,这种音乐只是一种无用的浪费。萧还认为,莫扎特在器乐作品中有时会表现出一些诗意的内容,但他的智慧却白白浪费在对曲式的迁就上,无法毅然跨越曲式的藩篱。所以,这首作品对于不知道音乐是什么的外行人来说,仍然是一首音乐诗;而那些对诗歌和戏剧麻木不仁的音乐学究,却把它作为古典作品的范本来教导弟子。
萧对莫扎特未能摆脱家庭教育的束缚,使所有器乐都成为纯音乐深感遗憾。这真的是想让儿子变成龙的父亲,永远想不到也接受不了!为了儿子,他集父亲、老师(不仅教音乐,还教文化)、秘书、编剧、宣传员、巡演组织者于一身,必要时还得做儿子的跟班!他把培养神童视为自己的神圣意志和天职。
后人也批评他的一些行为简直是赤裸裸的对儿子的“开发”。吹嘘我儿子的广告也很低俗。
我们还是应该接受大多数人的观点,莫扎特的智力是上帝和他的老父亲创造的杰作。即使你可以责怪他腋下夹着孩子到处跑,过度浪费了孩子的精力,但如果他不曾走过万里路,走遍欧洲音乐中心,吻过格鲁克、海顿、J.C .巴赫等音乐泰斗,恐怕也不会有取精用宏之说,他的莫扎特也不可能被一个民族的传统所局限。
至于音乐之美是纯是不纯的问题,萧本人其实也是摇摆不定的。他既钦佩莫扎特,也钦佩贝多芬。在他对这两座高峰的比较中,有些评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音乐史上无尽的波澜。
萧指出,虽然百年前人们总把莫扎特视为特立独行者,但实际上他是一代音乐风格的总结者。正如拉斐尔之于绘画,莫里哀和莎士比亚之于戏剧。这一点海顿看得很清楚(出版社,海顿曾经向老莫扎特吹嘘,他的儿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虽然他自己也写不出降E大调交响曲这样的杰作,但他知道他有自己的贡献。莫扎特更高,因为他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然而,海顿怎么也想不到,他能写出英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他甚至为那种音乐摇头。
这不是打压一个,促进另一个。萧的观点:艺术创作最难的是收集前人的成果。谁都可以开始,但是很难做总结,后来者也很难做总结。
萧虽然称赞贝多芬的叛逆精神,但他说:相比之下,莫扎特只是一个穿着囚衣的仆人。但在音乐方面,莫扎特被认为更重要。尤其是当他批评贝多芬的模仿者“漫无目的地故作高深”、“虚张声势”、“一味地制造高潮却总是让人失望”时,他更是倾心于善于驾驭音乐和自己感情又不失优雅的莫扎特。
综上,有助于解开天才之谜,淡化神秘感。没有17、18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大环境,没有父亲因材施教的苦心经营,这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只能退化成一个和姐姐(另一个神童)南奈尔一样的普通人,一首歌都不会。
真不知道平庸之辈的支持和投入是成功了还是差点毁了这个天才!看他十四岁时一场演唱会的节目,不难想象他所遭受的戏弄和折磨。六个节目,全是即兴和表演。其中之一是咏叹调。现场看歌词,马上配乐,自己唱自己弹伴奏。当时与“百科全书派”有关联的格林男爵写道:“音乐家们提出了他们能想到的最难的测试。”连英国国王都亲自测试过这个孩子。萨尔茨堡大主教将他软禁了一周,以测试他是否真的能作曲。
通过这一番折腾,引起了轰动,他也学会了和平庸打交道。什么客户送什么货。对于这样一个敏感早熟的孩子来说,这自然有助于他体会“生活真艰难”的滋味。
如今的各种国际比赛等等,常常让人联想到神童的苦难,这种苦难似乎还在继续。有时候觉得比台上的孩子更痛苦。中国评委被迫一首接一首地听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往往听了几十遍,对这首最需要保鲜的作品简直没了胃口!
可惜我又不能让小发几句快言。他最愤慨的是对待文化艺术的种种不文明做法。
但是,他对平庸的大火,与他倡导社会改革有关。他虽然嘲讽了追赶热闹的氛围,但也指出:“枯燥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在寻找热闹。只要这种无聊的文化继续下去,莫扎特就会被束之高阁。可惜这一代文化差的人是被《唐璜》作者伤害的!”
我想萧的文章也启发了人们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莫扎特。
他写这些鼓吹莫扎特的文章已经一百年了。莫扎特的知己明显增多了。像我这样不够好的人,彼此认识,也是一开始觉得平淡,渐渐觉得有趣,最后惊叹于音乐美的完美;所以看萧的文章也增加了同样的感觉,知道舒曼的话是对的:“随着岁月的变迁,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爱的人圈子越来越小...就连莫扎特的《阳光之峰》对年轻人来说也依然高不可攀。”舒曼论音乐和音乐家。
很多关于莫扎特的传说背后都很广告。到现在为止,一个个都已经澄清到不值得说了。这对神秘和疯狂的粉丝来说是个扫兴的事。比如,不仅沙里里的投毒论很可笑(此人后来成了他儿子的老师),就连《安魂曲》的写作也没有对他的精神产生很大的刺激。在他去世前的那些日子里,他并没有那么沮丧。
虽然他不幸短命,但在当时被公认为与海顿齐名。他背后有很多人,他的姐姐和妻子提供信息。在他百岁生日前后,他的学术传记再次出版。幸运的是,学者凯希尔做了认真的编目工作。所以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歌曲的数量都附加了一个代表基尔希纳的“K”。
萧的话里充满了愤慨:“莫扎特在非常狭小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四年。”
维也纳的法庭想再次约束他,只要求他写一些舞曲。
有些作品才开始,没有买家,就被搁置起来,成了不完整的草稿...
在莫扎特狂热的今天,知音的掌声恐怕还是不如庸人的掌声。有人“吃”莫扎特是吧?
这样看来,一百年前写的文章,似乎并不老套,只是可惜小翁写不出另一篇,否则又是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了!
本书的目录
如果我闻到贝多芬的味道,
人的黄昏——谈贝多芬
交响音乐是他的自由王国——贝多芬为同一部歌剧所作的四首序曲
可靠的向导——论肯普夫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解读
看不见的和看得见的——谈莫扎特
天才与平庸的欢呼——论莫扎特
向着太阳——谈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未完成的人与音乐——舒伯特论
音乐史上的一个过客——挂上迈耶的画像
写作是一种享受,就像看到它的心一样——论柏辽兹和他的配器法则
关于交响乐幻想曲的两三件事
人幸福吗?”瓦格纳说
还是太虚幻而不舒服——再说一遍瓦格纳
瓦格纳拜访罗西尼
德沃夏克永远在我心中
印象的印象——论德彪西
忧郁的人与幸福——论德留斯
音乐史的浮雕——维努斯协奏曲简介
一对复杂的存在——维努斯谈李斯特和勃拉姆斯
鲁宾斯坦的多彩记录——阿图尔·鲁宾斯坦的自我叙事片段
首先是斯特拉文斯基
第二,与海菲兹和霍洛维奇
三。拉赫马尼诺夫等人
第四,键盘上有欢乐也有烦恼。
五个,差不多赌掉两个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