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作品欣赏

红树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爱和欲望。

全文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是南江市副市长兰林的现实和过往经历;一个是《红树林》中珍珠姑娘陈珍珠的出现,以及兰林与儿子胡大的纠葛,在这两条线索的交叉叙事中实现了历史与现实、城市与乡村的改写。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法控制的,原本的美好也是生活的美好。但在红树林里,生命的冲动一点也不邪恶,因为红树林本身没有被开发,是本来的颜色,不需要披上人造的外衣。万奶奶的奶奶正在家里的红树林里与天王同眠,红树林意义重大。他们第一次一起旅行,来到了红树林。当时,兰林留下来是因为红树林太美了。而接下来的两次,对于这个童年的男女主角来说,就更不寻常了。文革结束,兰林离开红树林的前一天,他们在红树林相遇。兰林决定亲吻马舒,但马舒对她异常冷淡。(直到最后一部小说,马舒才承认他和兰林关系不好,因为他相信了金大川的话。)他们愤然分手。于是人生最美好的初恋画上了最遗憾的句号,连一个吻都没有留下。第二次是20多年后,他们再次来到红树林。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是单身。在红树林的月光下,他们又动情了,这次终于接吻了。兰林毫无自尊地爱着马舒,她真的一个人“吃苦”了。第一,我奉父皇之命嫁给了秦的傻儿子,无奈之下与秦同床共枕。最后,秦太纵欲,死了,给她留下一个儿子,。女人爬到副市长不容易,但她更需要的是男人的拥抱和男人的安慰。正如作者所说,“在燃烧的红树林里,不安分的叙述”,红树林是一个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

这部作品的故事转向了南海的现代都市和淳朴的渔村。红树林生动地再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阴暗面,如权欲、金钱、色欲、性欲,也生动地描述了老一辈的革命历史和他们的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在《红树林》中,风格创作仍然表现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但在叙事手法上与过去的创作有很大不同。这种叙事手法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熟练掌握时间机制。他非常善于把握小说创作中的时间机制,将“当下时间”和“过去时间”结合起来成为作品中的两条线索,同时运用“时间压缩法”通过一个事件和几个人物将几十年的历史时间串联起来,将历史切割成许多片段,在片段的回忆中切入叙事时间,即故事时间,在一系列的突破点中将过去和人物联系起来。

小说在艺术上追求创新,通过一个无处不在的全知全能的“我”进行叙事,时而针对小说中的当下场景,时而将故事拉入历史和传说;各种叙事手法犹如万花筒,不断变化,但总体来说,又不乏一气呵成的艺术魅力。

小说《红树林》中也充分运用了蒙太奇手法。《红树林》中的蒙太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纯粹的蒙太奇叙事手法,一类是通过穿插历史典故来突出蒙太奇的效果。第一种蒙太奇手法体现在《红树林》第十章。本章先进行引言叙事,然后直接展示45个蒙太奇单元,每个单元以一个空行结束,由综合叙事衍生出读者。对于本章的每一个蒙太奇单元,作者莫言都用括号中的阿拉伯数字来标识。这些蒙太奇单元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结构非常简单,只有几个镜头;有些结构非常复杂,包括很多叙事小盘,每个叙事小盘都可以展开成小说中的一章。运用纯粹的蒙太奇叙事手法,可以加速故事情节的发展。现在信息高速发展,很多读者喜欢快节奏的小说。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估计没几个人会喜欢托尔斯泰的啰嗦和赘言,也没几个人喜欢左拉的自然主义描写。总的来说,《红树林》第十章的结构很特别。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西方的影视手法和中国传统的写作手法结合起来,用蒙太奇的手法来描述,很快就解释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红树林》共24万字。虽然它的篇幅比西方小说短,但它用蒙太奇手法拓展了时间轴和空间场,使整部小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这部小说的篇幅不是很大,但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小说中的历史典故对读者很有吸引力。在小说《红树》中,历史典故发挥了两个重要的功能,即串联功能和指向功能。这部小说中的历史典故无疑是挂在叙事线上的一串葡萄,让原本简单的台词有了多重纠结。它们的样子就像树干上的一道伤疤,可以反复推敲;它们的出现就好像香猪身上有核桃仁一样,小猪变得壮壮的。在小说《红树林》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历史典故大多篇幅很长,有些甚至像短篇小说一样,巧妙地运用了人称机制。《红树林》的作者莫言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创意。同时,小说中还运用了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技巧,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女市长沉浸在都市社会中的心酸历程。

《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创新之一,就是在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引出主角的过程中,使用了第二人称。叙事主体在从事叙事活动时,经常使用讲述和表现两种方法。叙述通常是主观的,所以他们一般用第一、第三人称,有利于主体展开叙述。陈列往往更为客观,能向读者展示真实客观的生活。对话是最常见的展示类型,使用第二人称称呼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就像人物和叙述者面对面一样。在这部小说中,你不是指读者,而是指兰林,他是一个追随者。小说用“你”使之与“我”进行对话。通过小说中的一些对话,揭示了兰林政治面孔背后的真实形象。很多时候,“用第二人称叙事”在分析人物心理上更有优势。使用“你”不仅展示了兰林的个性和她的痛苦历程,而且探讨了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她身上。这样的方式更有利于读者理解一个女市长是如何跌入罪恶深渊的。

《红树林》中的对话表现在叙述者的身体里,实际上分割了叙述者的意识,产生了自我对话,就像文体已经融为一体,变成了一个人的两面,一面是当事人,一面是法官。主角的内心变成了两个人,给这部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小说变得神秘莫测。在这部小说中,由于作者使用了“对话式”的人称,我们可以理解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悲剧,同时也讽刺了人性的善恶两面,使得作品的意义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