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真的存在吗?
不得不说,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其实小说中的这个明教是历史上明教和祆教的结合。
说到明教,首先要了解摩尼教和明教。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祆教也叫祆教,唐朝传入中国后称为祆教。摩尼教也起源于波斯,但其教义与琐罗亚斯德教相冲突,被波斯国王判定为邪教。摩尼本人被迫害致死,他的信徒分散在世界各地传教。到了唐代,也传入中国,与祆教、景教合称为三义教。后来在会昌灭佛期间,三义教受佛教牵连,一起被灭。明教基本消失,元代又传入景教,而当时势力最大的摩尼教并没有被完全消灭,到了北宋演变为明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信仰以及民间隐秘的宗教元素。
然后说说金庸小说里的明教。“张三丰对墨家的渊源略有耳闻,知道墨家侍奉的大魔王叫摩尼,信众称他为‘明尊’。这种宗教是在唐宪宗元年间传入中国的。当时,它被称为摩尼教,也被称为大云光明教。基督徒称自己为祆教,但其他人称之为墨家。从这个描述可以看出,祆教的原型是摩尼教。
不过这个描述和历史上的明教是不一样的。明尊是摩尼教里的至尊神,不是摩尼。摩尼一般被称为使者,即光的使者。摩尼教常把历代先知称为光的使者,小说中的光的使者就是由此得出的。“大云光明教”和“明教”这两个名称在唐代没有出现过。唐代只称摩尼、摩尼,宋代才有明教、明尊教等名称。唐朝以后,摩尼教的发展大多与佛教相冲突,于是佛教徒取摩尼教的“墨”字,污名化为墨家。
“难说:”小兄弟,我明教发源于波斯,唐朝时传至中土。当时叫祆教。唐朝皇帝到处修建大云光明寺,作为我的明教寺庙。我的教学原则是行善除恶,众生平等。有金银财物,就要扶贫济困,不吃肉不喝酒,拜明尊。明尊是火神,即善神。这段话证明了小说中的这个祆教并不是单纯以摩尼教为基础的。
明教是明教的翻译,不要和明教混为一谈。小说中明教崇拜火神,光的顶端有圣火,有“烧我树桩,燃起圣火”的语言,这些都是明教而非祆教的特征。琐罗亚斯德教,顾名思义,崇拜光而不是火。琐罗亚斯德教是光明之神,秩序之神,永恒之父,不是火神。另外,小说以明教领导起义为特征,将明教与宗教、政权相结合,应该是以宋代江南地区方腊等农民起义为背景。所谓“行善除恶,众生平等”也必然出自农民起义的口号。在明教的历史上,其教义是“清净光明,大智慧”。但方腊到底是一个纯粹的祆教信徒,还是信仰中夹杂了祆教,仍有争议。至于元明时期,明教衰落,信仰元素逐渐流入其他民间秘密宗教,故其名不存世。历史上,元明时期的“明王诞生”应该是安百里弥勒信仰的明王,而不是摩尼教的明王。
然后说说波斯明教的设定。诚然,摩尼教起源于波斯,但波斯的祆教一直压制摩尼教,而摩尼教并不占优势,更不用说公然在波斯设立总坛。元明时期,波斯信仰以伊斯兰教为主,祆教极度衰弱,摩尼教基本消失。小说中十二宝之王的设定取自摩尼教的十二骡子。十二宝树王是“先贤、二智、三胜、四掌火、五勤、六平、七自信、八恶、九正气、十功德、十一齐心”。十二个都没问题。摩尼教则以十二神为十二法界的代表,说“一是恭敬,二是睿智,三是常胜,四是喜乐,五是勤奋,六是真实,七是自信,八是羞辱,九是直爽,十是功德,十一是和齐心,十二是内外兼修。从小说与宗教经典十二法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小说中的祆教思想。金庸将“喜”字改为“掌火”,显然与小说中明教和拜火教的设定不谋而合,以避免串供。但是,这样的变化与其他十一种画风是不一致的。其他十一个都是神圣的法律或品质和优点,但控制火是一个确切的职责或行为。将“屈辱”改为“杀恶”,也是为了表现波斯明教更嗜杀,与剧情一致。至于圣使和风云三使的设定,大概都是金庸原创,与历史无关。
所以综上所述,《倚天屠龙记》中明教的原型是摩尼教——祆教,其拜火的设定取自于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