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朱自清的背影?
参加工作后,因为在外地工作,没有经常回家。但每次回去,父亲都坚持要送我去车站。我习惯了坐在车里看着父亲转身离开。总觉得父亲比上次老了一点。鼻子总是不由自主的酸。
如今,我的孩子也在读中学,父亲两鬓斑白,头发花白。前几天无意中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认真看了一遍。看到最后一段,我哭了,稀稀拉拉的。朱自清先生在《背影》的结尾写道:
我来到北方后,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身体很好,只是胳膊疼得厉害。我的筷子和笔都不方便提起,所以我出发的时间也不远了。”
父爱如山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他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述了父爱。父爱,有时像山一样高,有时像春风一样“润物细无声”。
看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想大部分人还记得买橘子的片段。那支支吾吾,胖乎乎的身影,要说什么,也摸不到高大伟岸。但那一刻,那个身影就是一座山,不高却雄伟。
只见他戴着黑色的小帽子,穿着黑色的大夹克和深蓝色的棉袍,一瘸一拐地走到铁路边,慢慢俯下身子,不难。但是他过铁路的时候要爬那边的站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双手爬上去,双脚又缩了起来;他肥胖的身体微微向左倾斜,显出努力工作的样子。这时候我看到他的背影,眼泪很快就流了下来。我赶紧擦干眼泪。
当我再往外看时,他已经抱着那只鲜红色的橙子走了回来。过铁路的时候,他先把橘子撒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来,然后捡起来就走了。当我到达这里时,我急忙去帮助他。
他知道对他二十岁的儿子来说,穿过铁路爬上站台是很容易的。自己去会比较难,但他还是坚持自己去。这是他的父亲。但凡是他能为孩子做的事,哪怕只是一件小事,他都会抢着去做。这就是父爱。
父爱,有时候细致到你都注意不到。他总是默默的关注你,爱你。就像春风,他不知不觉地滋润着你的成长。
上车,下午北上。因为父亲比较忙,已经决定不送了,找了酒店里一个熟悉的服务员陪着。他反复叮嘱服务员,非常小心。但他最后还是担心服务员不合适;我犹豫了一会儿。其实那年我二十岁,已经往返北京两三次了,所以无所谓。他犹豫了一会儿,最后决定亲自带我去。我再三劝他不要去;他只是说:“不要紧,他们走不好!”
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担心别人和他一起去。我只想亲自送过去。父亲,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他有多爱你。但他一直陪着你,守护着你,一直牵挂着你,不管你是十岁,二十岁,五十岁。冰心先生说:
父爱是无声的,如果你感受到了,那就不是父爱!
从反思爱情到孝顺父母,每个人都还在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但是,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的孩子。有多少人想到过年迈的父母?谁曾想过,他们需要你的关心吗?
在我的家乡,老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他们用这个来形容,只要把爱给了下一代,他们老人家就不需要爱了。《淮南子》说:
慈父爱子,不求回报。
父爱从来不求回报,他们愿意看到自己的下一代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孙辈。但是他们不需要爱吗?他们需要,就是不说,也不找我们要。
都说“返老还童”,但是人老了,真的看起来更像小孩子了。他们需要关心和爱。他们的内心有时像孩子一样脆弱,不再有以前的忍耐力和抗压能力。一件小事就可能压垮他们。歌德说:
“我们关爱老人,需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在我心目中,父亲一直是一个抗压能力很强的人。直到去年我妈生病,我才知道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记得在医院缴费窗口办理住院手续。父亲拿着银行卡的手一直在抖,他的银行卡和密码可以连续输错两次。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高大健壮的父亲真的老了。他也需要安慰、鼓励和我们的关心。
什么是孝顺?孝顺不是你天天说的“孝顺”,也不是你扔给父母一张银行卡,更不是他上了天堂你给他“三年孝顺”。
子曰:“生而为人,以礼待人;死了要以礼葬,以礼祭。”
子曰:“父母只忧其病。”
子曰:“不远游,必好游。”
子曰: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
圣人孔子说了很多孝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正确的,但并不完整。他还说:
“今天的孝,就是能养。至于狗和马,都可以养。”如果不敬,有何不可?"
这句话是我最喜欢的。但它只说了我们不能做什么,却没有说我们需要做什么。我觉得孝顺其实很简单。偶尔给父母做两个菜,陪他们聊天,陪他们看电视,每天出门或者回家的时候都和他们打个招呼。这就是孝顺。这么简单,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么简单的事情呢?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说:
“父不慈,子不孝;不是朋友的兄弟是不尊重的;夫不义,妇不乐。”
这句话除了字面意思,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榜样的力量。你不孝父母,儿子不孝你。只要把对孩子的爱分开来关爱父母,他们就会很满足。
当然,父爱山,母爱水,并不是真的在乎你的孝顺。就像你无私地爱你的孩子一样。
扭曲的爱情叫溺爱。现在物质条件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人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心中珍宝。对孩子的爱完全扭曲成溺爱。孩子被惯坏了,被利用了,都成了现代的“贾宝玉”。不说,不骂,不打。
《左传》三年隐居中有一句话:“爱子,教其义,纳其恶。”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你应该用正确的方式教育他们。你不能因为孩子的爱而盲目的容忍孩子的错误。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做的。反正就算错了,也不需要承担后果,也没有人会惩罚。
贾宝玉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出生在钟鸣的家庭,受到成千上万人的喜爱。但我不想学习,不想上进,只想吃喝玩乐。如果你犯了错误,没关系。有王夫人和贾夫人保护你,我父亲就算想惩罚你,也没办法。如果你不想学习也没关系,但是奶奶说你可以。
先秦《孟子·滕文公》中有一句话:“吃饱穿暖,隐居不教,就接近一种动物了。”
贾宝玉就是这样的人,但真的是孩子错了吗?当然不是。孩子小时候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是画家。最终的画完全取决于画家的手段。画一条蛇,孩子会变成一条蛇,画一条六爪金龙,孩子会变成一条飞上天空的金龙。其实这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开悟时看三字经,开头就是这么说的。
“生命的开端,自然是好的。同样的天性因教养而异。不教,本性就变了。”
孩子从小就不受控制,纵容他,让他为所欲为。做错了事,不承担任何后果。如果你说错了,你不会受到惩罚。这种爱不是爱。如果一定要说是爱,那就叫溺爱。溺爱最终会伤害孩子的一生。
贾宝玉的结局就是最好的例子。可能有人质疑,贾宝玉结局悲惨,与他无关,因为贾府没落了。可谁曾想,就算贾府没有没落。就贾宝玉的习性和学识来说,最后会是什么样子?我想只是贾加多了一个贾珍,他肯定会比贾琏差。
狮子王的启蒙片《狮子王》应该是大多数人都看过的。《狮子王》讲述了一只小狮子如何成长为新狮子王的故事。
剧中,老狮子王木法沙很爱自己的孩子。辛巴出生的时候,老狮子王开心兴奋的表情成了经典画面。木法沙深爱着辛巴,但老狮子王拒绝宠他。它需要辛巴了解王国,它会严厉警告辛巴不要做什么。并且非常重视与辛巴的互动。
他给辛巴自由空间。他让辛巴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玩耍,教导朋友,探索。但它不放纵辛巴,它什么都不会做,也玩不出“危险”的勇敢。
木法沙不会一味溺爱辛巴,也不会太严厉。它给辛巴的是两人之间一种恰到好处的爱。
你可以爱孩子爱到疯狂的地步,但要注意方法。爱不代表一切,也不代表放纵。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就要经常和他互动交流,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亲子。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就要教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应该鼓励和帮助他学习知识。这才是真爱。
子曰:“弟子,进则孝,出则诚,信则信,无时爱人,而慈也。”如果你有余力,你应该学习文学。"
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错必纠,再犯必有罚,而不是所谓的爱一定要包容。
结论我们都在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孩子,同时也在收获父母的爱。真的是“水往低处流!”但是同样需要爱、陪伴和关心的父母呢?水将流向哪里?
只有读了一本很感人的书,或者看了一部很感人的电影,我们才会想起无私无畏地给予我们爱的父母。这时候我才能说“父爱如山”。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父母有一天会离开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害怕这一天。但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谁也改变不了。我们要利用现在,多关注他们,多陪陪他们。不要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再后悔,再后悔,都来不及了!
我想大多数会后悔的人,小时候都是娇生惯养的。大多数娇生惯养的孩子,会比较自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最后都不理。抛弃了他的妻子和父亲去做他的和尚。哪里在乎那些曾经爱过他的家人。一句话之后,就是尘埃落定的事情,他家人的生死与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