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美好片段和阅读体验

阅读体验:

看完《活着的书》,我要去看看电影怎么样了。看了半部电影,感觉电影和书不一样。为了避免破坏原著,我放弃了电影,准备谈谈书。

先别急着说重点,慢慢来。这部小说的节奏很慢——但也不能算慢。作者用缓慢的节奏把傅贵漫长的一生写成短小精悍的八万字,精彩绝伦,让人爱不释手。这个很厉害。

先说说我放弃电影的原因。电影和原著剧情没什么区别。看完电影后对原著的评价会受到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一部小说带给人的心情和感受很重要,就是这部小说呈现给人的意识。不要小看这种感觉,认为这是一件很肤浅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一个人对小说的感情完全由作者掌控,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家说的,给我一个身心健康的宝宝,我完全可以按照我的想法把他培养成医生、律师、老师、艺术家、杀人犯、小偷。(环境决定论),而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环境相当于小说中的“写作风格”。

我记得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如果文笔不好,小说会好看吗?很多人回答说,文笔不好没关系,故事好就行。这是不对的。一个没有文字的好故事,就像一个有好想法却没有好代码的程序员一样不靠谱。好的文笔甚至可以弥补故事的不足。读者的思想方向会被作者特别设定的思路所驱动,直接影响读者的感受,决定读者读完三章后是否愿意读。

生活文风朴实。自始至终,一位老人以第一人称向读者讲述他的故事。除了前二十年,一个只知道吃喝赌博,花钱太多的老人,其余的日子很难说华丽的词藻,所以这就为小说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不做作——这就是老人的生活。丰富的文字不适合这本小说,也没有华丽的文字。余华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很随意,不在乎也不考虑(或者说不在乎生活考虑的痕迹),最后写出了一个不经意间插在柳树上的好故事。

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下叙述冷静,不带感情。这种平静是美好的,因为傅贵不需要被评价,不涉及爱恨情仇。加入个人感情会毁了小说。傅贵自己的故事也是冷漠而清晰的,他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故事。

看完这本小说,我觉得不舒服,于是本能地想找个理由解释这种情绪。是因为傅贵吃了这么多苦还坚持活下去吗?或者看看这个世界是如何粉碎小人物最微小的理想的?有点自命不凡。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这样的,毫无意义。文学中不缺悲惨的文学,也不缺对这个无情世界的控诉。这部小说的核心非常悲观,接近道家。

我之前说过,这部小说很平静很美好,因为里面的财富不需要评价,不涉及爱恨情仇。仁与不仁,善与恶,生与死,福与祸,爱与不爱,对道来说没有区别。一切都属于混沌,活着就是无缘无故的活着,只因为我们单纯的活着。

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傅贵老了,他独自和他的老母牛傅贵住在一起。“傅贵,你的头发白了!””这句话一直出现在小说里。是的,我的头发是白色的。当我走在老街上,我看到被岁月侵蚀的面孔。深深的皱纹像壕沟像护城河,时间的烙印无情地刻在曾经高傲稚嫩的脸上。我才知道什么是事业。我银白色的头发记录着我的过去和过往。巷子里抽着烟的老人,在烟雾中度过了看似平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