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的文言文

1. 修身养性的古文诗句

原发布者:53012800100423

修身养性经典诗句格言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5、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6、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7、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孔子8、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9、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刘禹锡10、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3、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4、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5、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16、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1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1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万仞,无欲则刚。19、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120、任人须知人,人须容人,人和事就;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21、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23、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2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25、功者难成而

2.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

3. 寻修身养性的古文

这个要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书籍~以下是分类,你可以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然后再选择比较好~~一般杂家的比较生活化,可以先看看

诸子百家

1、十三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尔雅、礼记、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孝经、仪礼、周礼、周易

2、儒家经典:传习录、春秋繁露、大学章句、大学章句集注、贾谊新书、孔子家语、刘向说苑、吕氏春秋、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申鉴、荀子、盐铁论、晏子春秋、中庸、中庸集注

3、道家经典:抱朴子(内篇)、测字秘牒、纯阳真经、道德经、洞天福地记、关尹子、海内十洲三岛记、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黄帝阴符经、黄庭经、列子、鹖冠子、人伦大统赋、太上感应篇、悟真篇、阴骘文、尹文子、玉皇经、月波洞中记、云笈七签、周易参同契、庄子

4、兵家经典:八阵总述、百战奇略、翠微先生北征录、何博士备论、虎铃经、纪效新书、将苑、历代兵制、六韬、三略、三十六计、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守城录、司马法、素书、孙子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辑本、尉缭子、握奇经、吴子兵法、曾胡治兵语录

5、医家/法家经典:百家针灸歌赋、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八十一难、黄帝内经灵柩经、神农本草经、邓折子、管子、韩非子、商君书、慎子

6、杂家经典:菜根谭、泛胜之书、公孙龙子、鬼谷子、撼龙经、论衡、蒙求、墨子、忍经、三命通会、申子、疑龙经、葬法倒杖、葬书、宅经、忠经、怕老婆的哲学

7、释家经典: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四十二章经、禅林僧宝传、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8、蒙学经典:百家姓、鉴略妥注、了凡四训、列女传、千字文、三字经、声律启蒙、围炉夜话、小学诗、训蒙骈句、颜氏家训、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9、小说家经典:梦溪笔谈、穆天子传、山海经、世说新语、搜神后记、太平广记、西京杂记

10、艺文类经典:曹操诗词集、窦娥冤、范仲淹、浮生六记、古画品录、古文观止、顾宪成、姜斋诗话、乐府诗集、乐府杂录、李白诗选、李文忠公事略、林泉高致、六一诗话、论诗三十首、罗隐集、孟郊集、千家诗、倩女离魂、诗品、宋诗一百首、苏洵集、桃花扇、陶庵梦忆、陶渊明文集、王阳明全集、文心雕龙、中国官场学、西湖梦寻、西厢记、徐霞客游记、宣室志、杨维桢集、艺文类聚、贞观政要

11、艺术类经典:茶经、茶录、茶疏、酒经、煎茶水经、金漳兰谱、棋经十三篇、随国食单、王氏兰谱、阳羡茗壶系、养鱼经、煮泉小品

12、历史典籍:大唐传载、归田录、国语、史通通释、战国策、法言、风俗演义、金楼子、陆贾新语、一贯问答

4. 管子里修身养性的文言文40字带翻译

《管子》论修身养性 《管子》认为,“人者,身之本。”

那么何以“为身”?《管子》说:“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道血气”就是自我修身养性,这是“为身”的方法。

而目的却是“长年”,即延年益寿:“长心”即增长智慧;“长德”即提高道德水平。《管子·权修》还说:“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有家不治,奚待于乡;有乡不治,奚待于国;有国不治,奚待于天下……身者,治之本也”。

如果世上的人们都自觉地修身养性,一切行为都顺乎规范,那么,天下大治唾手可得。君主更应该成为修身的楷模。

修身养性,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与风范。 《管子》中有四篇专门讲修身养性,这就是《心术》上下、《白心》和《内业》。

文章中反复论述“道”、“精”、“气”、“神”、“性”等概念,论述“心”的功能。“心术”,意即心的功能;“白心”,即纯洁心灵。

“内业”与“心术”相通,“内”即“心”,“业”即“术”。因此,《管子》讲的这些玄妙道理就是“内心修养术”。

因此,《心术》上开宗明义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空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

嗜欲充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不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

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意思是说,心在人体,处于君的地位;九窍各有功能,有如百官的各有职责。

心的活动合于正道,九窍就能按常规工作。心充满了嗜欲奢望,眼就看不见颜色,耳就听不到声音。

所以说:在上位的脱离了正道,居下位的就荒怠职事。不要代替马去跑,让它自尽其力;不要代替鸟去飞,让它充分使用其羽翼。

不要先物而动,以观察事物的运动规律。动则失掉为君的地位,静就可以自然地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了。

《管子》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应该达到理想的境界。 善心——“凡道无所,善心安爱。”

定心——“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 治心——“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

然则天下治矣。” 全心——“全心在中,不可蔽匿,和(知)于形容,见于肤色。”

“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 大心——“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而不移。

能守一而弃万苛,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管子·内业》) “心”是“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的器官。以上是“得道之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以上各种修养标准,就算是做到了“敬除其舍,精将自来”,而不至再发生“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的毛病。

怎样才能把“心”修养到理想的境界,《管子》提出了四种方法。 一曰正静。

“正”指“四体”言,“静”指“血气”言。《管子·内业》说:“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专心。

耳目不肖,虽远若近。”四体都能端正,血气都能平静,一意专心,耳目不受外界的迷惑,这样,对于遥远事物的了解就像对于近旁的事物一样。

思索产生智慧,懈怠疏忽产生忧患,残暴骄傲产生怨恨,忧郁产生疾病,疾病困迫乃导致死亡。一个人思虑过度而不休息,就会内生困窘,外受胁迫,如不早想办法,生命就离开他的躯体。

又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为德没有养成,内里不虚静的人,是因为心没有治好。端正外形,修饰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义,那就将渐渐达到神明的境界,明乇地认识万物。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中有所得”。 《管子》认为,人如果能进到正和静的境界,身体也就盘韧而骨强,进而能顶天立地,目视如同清水,观察如同日月。

只要不失掉这正静,其德行将与日俱新,而且能启蒙知天下事物,以至四方极远的地域。内里有一个完整周全的心是不可能掩蔽的,这将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颜色上看得出来。

善气迎人,相亲如同兄弟;恶缺陷迎人,相害如同刀兵。这种不用自己说出来的语言,比打雷击鼓还响亮震耳。

这完整周全的心的形体,比日月还更光亮,体察事情比父母了解子女还更透彻。达到正与静的境界,圣人裁定事物,不受事物所支配。

保持心安,国也安定;保持心治,国也治理。治理在于内心,安定也在于内心。

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口里摩拳擦掌就会是“治言”,加于民众的就会是“治事”,因而事业振兴而人民顺服,百姓就算治理好了。就能达到“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的境界。

二曰平正。平正就是和来中正。

它的对立而是“喜怒忧患”。《管子·内业》篇说:“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

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性将大定”。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一定要依靠平和中正。 生命有失,一定是由于喜怒忧患,可以说,罅仇怒,什么都比不上诗歌,消除忧闷,什么都比不上音乐,节制享乐,什么都比不上守礼,遵守礼仪,什么都比不上保持敬慎,保持敬慎,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