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巨作《子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子夜》这本书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小说以1930五六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斗争。《子夜》隐含了那个时代的特征。
《子夜》原名《夕阳》,是中国现代小说,约30万字。茅盾从1931年6月开始写作,到1932年2月5日完成,共19章。部分章节分别发表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还被翻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午夜”是指半夜12点。这是夜晚的顶点,也是最黑暗的时刻。但也是黑暗达到顶峰,秋天变成白天的转折点。所以《子夜》隐含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的一部小说。作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出版,在长篇创作方面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也标志着茅盾先生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扩展数据:
《子夜》的写作意图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有关。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无疑迫切需要一种划时代的、正确的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分析,在至今仍为人们所启迪的文学领域。就作者而言,《矛盾》始终坚持“文学表现生活”的创作思路,这一题材的创作也符合这一点。
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政治需要和作者立场,《子夜——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王国”的最终失败》的主题告诉我们,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最终出路应该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革命来实现。
百度百科-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