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故事?
盛开的桃花似乎偷走了她红润的脸颊,屋檐下的柳枝似乎学会了她轻盈的身影。
她在花丛中徘徊,看着飞舞的蝴蝶,听着黄鹂在枝头歌唱。
远在林下不用问,以奇绝浪漫著称。
这首诗叫《春游歌》,诗中后宫的美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从天而降,看着蝴蝶,听着莺声。桃花运
关震皇后
偷脸娇艳,嫩柳轻盈因为学了腰。她自负的是,她那出类拔萃的浪漫之名早已远播天下,无需多问!
【1】所以这首诗是“美女老公九五皇帝读的,说很美”。
所以这首诗被一些迂腐的老学究斥为“艳诗”。
但毫无疑问,这首诗是一个被丈夫宠爱的妖娆女子的自画像!
这个女人就是石,被丈夫称为“贾鸥”、“梁左”,被史书称为“尊礼”、“母仪何伟”。
历史的历史,只是作为一个在政治上有所建树的长孙皇后呈现在世人面前。她是皇帝的好助手,忠臣的保护伞,也是后世皇后的标杆。沉重的历史无法完全承载她华丽、妖娆、活泼的一生。手握话语权的历史学家想说的是,她是一个委婉的信息传递者,是一个有着汪洋恣意口才的战略家,是一个偏爱珍奇珍贵玩物的收藏家,是一个略带自负傲慢的幸福女人,是丈夫一生挚爱的妻子。
先说长孙皇后的死。贞观十年六月,皇后长孙死。根据爱妻的遗言,唐太宗将她葬于九丈山。皇后葬于元宫后,唐太宗做了两件史无前例的事:
他在元宫外的栈道上搭了一个棚子,命宫人住在里面,像个活人一样侍奉皇后——这种供养死人的例子极为罕见,几乎是唐太宗首创。可见,在唐太宗心中,长孙皇后是永远活着的(《唐·姚辉》卷二十《陵寝议》)。
[2]他还在宫中建了一座层观,终日俯瞰昭陵。史书记载如下:“文德皇后下葬,皇上阅后,深以为然,即于园中作层观,为望昭陵,引征起,问见哪一位:“我昏见。"皇帝指示他说:"这是昭陵的灾祸吗?”皇帝说,“当然。”郑说,“我想陛下是期待这座陵墓的。如果你展示出来,我会看到的。“皇帝哭毁了景色。“望墓毁观”的故事,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听过。这个故事既反映了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刻骨铭心的爱,也反映了唐太宗对爱妻的追求是违背伦理传统的。
在那个孝为先、“夫不弃妇”的年代,唐太宗如此张扬的爱妻思想受到嘲讽也是理所当然的。其实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规矩,但他不避讳建层观,望昭陵,还带着大臣们铭记在心。如果不太爱自己,怎么会明知故犯呢?在魏徵的劝说下,等级观念终于被拆除了。然而,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并没有停止,反而愈发汹涌不可控制,以至于在给他的回信中,他公开向大臣诉说了自己守寡后的悲痛——“年初以来灾情极重,一直缺少良伴,几乎没有什么毒物和悲伤。”哪里有生命,哪里就赢了悲伤,时间顺序反复移动,令人震惊。我从生下来就一直精神恍惚,吃饭忘味,半夜废寝忘食”(见《答魏徵圣旨》)。真的可以用“一字一血一泪”来形容,看完让人心酸。
[3]也是因为对皇后的向往,唐太宗又做了一件绝无仅有的事——亲自抚养长孙皇后的小女儿晋阳公主和小儿子李治。为什么要把他们留在身边亲自抚养?《唐·姚辉》中记载“晋王文德皇后幼子,崩后太宗可怜,不肯出家。”同时在《新唐书晋阳公主传》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唐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因为爱母亲,所以一个人抚养儿子,一个人思念母亲,以此来慰藉自己压抑空虚的心灵。但这种安慰方式只能是举杯消愁,而且因为唐太宗的这种心情,长孙死后,后宫多年无子,只收养了一个儿子。
[4]贞观14,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与哥哥争夺太子之位。太子为了讨好父亲,在洛阳大兴土木,为伊阙建龛,为母亲追求幸福(右《三龛》,唐侍郎岑文本、中书所作,并著书立说,尤其是七味。河南龙门山,依山傍水,物是人非。据说东叫香山,西叫龙门。龙门山壁之间的石刻是一个佛像,数百个大小,大部分是在后期魏和唐。不过这三个龛是最大的,是魏王台为长孙皇后修建的。——《欧阳修集》)。此时,女王的长孙已经去世5年多了。试想,杨迪皇帝在谋求官职时,不顾母亲在场,公然贿赂父亲的宠妃季宣华夫人,而李太谋的官职却抬出去世多年的母亲来讨好父亲。这充分说明李世民对他心爱的妻子是多么痴情。不仅没有人喝一口凉茶,她的孩子还在她身后被父亲对母亲的深爱所呵护,儿子对母亲的态度甚至可以影响到唐太宗对他们的爱。
即使到了贞观后期,当江南才女徐慧逐渐受到国王的宠爱时,李世民仍然不得不把已经成为太子的李治留在身边。于是大臣们在贞观18和贞观20年两次上书,请求皇帝让太子回到东宫。最后双方妥协了。太子李治15住东宫,15陪父。大臣在奏章中说“父子不能相爱”,正是因为李治可以自由出入内宫,才衍生出他与武则天的恋情,给唐朝宗室带来了灾难。
可能李志也意识到了父亲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贞观二十二年,他为纪念母亲,修建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大济安寺规模很大,* * *有65,438+00个院落,65,438+0,897间房屋,云歌庙,建筑很重,还有一个复杂的大厅,非常豪华。唐玄奘称之为“瑰丽之轮,古而古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个浪费人和钱的工程。没有皇帝的支持和默许,太子是没有能力和勇气这么做的。
长孙皇后生前不是佛教徒。历史表明,当她病重时,李承干王子要求佛教服务为她祈祷。当时唐太宗和大臣们一致同意,准备付诸实施,但皇后断然拒绝。她大概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对佛教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其实长孙皇后对佛教的贡献远不止这两个:
[5]贞观(或武德)年间,唐太宗北上太原到玄中寺为皇后祈福,曾布施“多宝有名”,重修寺院。(“唐太宗当年在北京很幸运,文德皇后不在乎。她越过蓝若,礼节性拜见了禅师绰公,然后她悟出了大众的宝藏,献上了她的愿望。”——《铁弥勒塑像颂》
[6]贞观十年四月,因长孙久病,太宗下令修复乡间破败的寺庙作为功德。(因皇后虚风日久,未得好医,复修废寺,造世间392座佛院,吉祥好景,胜于七塔,仍名存实亡。——《唐雯增刊》。卷五十》)
长孙皇后曾说:“佛教和其他国家教耳朵的老人什么都不做!”唐太宗在人间没有做什么,但是为了让心爱的妻子死而复生,他也做了一些。见《旧唐书》。《文德皇后传》
其实看史书记载,唐太宗没有为自己的长孙和皇后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贞观初年,孙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孙安业参与谋反,被依法惩处。但因为孙子的说情,唐太宗免了死罪。这样一个犯了谋反大罪的人,终于可以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了。(弟谋反,按一般逻辑,皇后此刻应该是跪着忏悔,怕自己受牵连。然而,长孙皇后非但不担心她的处境,反而请求皇帝原谅她的异母兄弟。她到底得到了什么样的宠爱才有这样的自信?)
唐太宗是一个对官员极其严格的人。有一个大臣,仅仅因为他死后家人出来卖珠宝,就怀疑人家贪污受贿。但当长孙的叔叔长孙昌因为贪污被罢官后,唐太宗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叔叔,经常送给他很多帛,后来又重新任用他为官。
至于唐太宗对皇后和皇后弟弟孙昌无极所生子女的感情,更是难以说“数不清的书”。
“唐文德皇后的遗作是余丹织的,用金叶和云朵装饰。它很长,底部向上三英寸。里面有两个部门,第一个是用两颗珠子装饰的,盖在上古时期的头上。”——这是长孙留下的一双鞋子,用光亮闪亮的羽毛制作而成,镶有金珍珠...这款鞋的出现,粉碎了长孙“布贴”求德的说法。一双鞋依然华丽,那么服装的华丽程度可想而知(史书记载女王的物品足够,并不奢侈,并不是她对自己要求很高)。
余丹编织的这双饰有金珠的鞋子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长孙皇后禅若余丹包裹着金珠的华丽生活:
真的是惊艳华丽。在一个男尊女卑,丈夫为天的社会,即使你嫁给一个普通的男人,你也不能轻易说“不”,更不用说皇帝。而长孙却常常心平气和地对皇帝的丈夫说“不”——不想发表意见的时候,不管皇帝怎么问,他就是不说;当你不想让你弟弟做官的时候,即使皇帝反对,你弟弟也必须辞职;当你要赦免你的兄弟,即使他犯了谋反之罪,你也必须得到皇帝的赦免;当她认为某人无辜时,即使皇帝暴怒,她依然逆风而行,冷静地为自己辩护;更何况,连死后的安葬形式都要亲自选择...我们敬佩长孙皇后的坚强,但我们更敬佩无私纵容长孙皇后坚强的人——李世民。
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一个女人再强大再优秀,如果没有男性的青睐,她几乎不可能名垂青史。所以长孙皇后能成就令人惊艳的荣华富贵,成为不朽的圣人,唐太宗功不可没。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长孙皇后不嫉妒后宫,为什么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因为后宫中没有一个人值得她嫉妒,因为她已经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后宫中人了!这个世界上锦上添花的可能不多,但更多的人是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无力还手的弱者,照顾他们,善待他们,有什么不好?
很多人都奇怪,魏徵明明阻止了皇帝给长乐公主嫁妆,长孙却奖励了魏徵。这是装贤惠吗?难道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得漂漂亮亮的吗?答案很简单,因为她女儿一直都很漂亮。“生为公主皇后,十分宠爱,配得上永嘉公主两倍”这句话,已经超越了世间任何珍宝。这句话是长乐公主最珍贵的嫁妆。
许多人想知道为什么长孙皇后在临死前说:“我是一个妃子,所以我小心翼翼地不放我的权利,但能被我的外戚邀请是幸运的。”她不想要家族荣耀吗?原因很简单。一个皇后不担心人走茶凉,就担心皇帝不会赏赐太多,那一定是因为皇帝一直对她家太好了。
很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皇后的长孙会立下“陛下不备,我誓以死相利于”的誓言。封建主义是不是太毒了?不,当然不是!这个誓言只能说,女人终究是女人。当一个男人和一个皇帝能全心全意,无私无畏地宠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一定会回来的。给它一个木瓜,用琼瑶报答它。女人终究是女人!
事实上,千百年来,唐太宗和他的孙子一直是官民双方公认的恩爱夫妻。直到最近十年,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长孙没有利用唐太宗的爱杀妃子,祸国殃民,又或许是某些无聊八卦人士的好奇和哗众取宠,导致有些人把一对恩爱的深爱着的夫妻称为苦夫妻。
也许,有人会说,一千年前的事谁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唐太宗爱谁。但这些人并不相信几千年前历史见证者留下的铮铮记录,而只是相信几千年后人们用“深邃”和穿透力极强的眼光见证的唐太宗复杂而惊天动地的情史,他们称之为“大唐气势”。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大唐气势”,可惜唐太宗没有这个气势。他“庸俗”、“过时”,只爱他的妻子,迷恋她。
孩子比母亲更有价值。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孩子都是他的长孙所生或收养的。即使是触动最冰冷、最客观的历史书,由他对妻子真挚的爱情演变而来的父爱,在历经千年之后,依然充满着对读者心灵最强烈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