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谈中国文学|晚清至民国文学
在文学通史中,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很低,尤其是五四以后,当文学应该有更大的社会使命的时候,似乎人们觉醒的时候,往往会批判鸳鸯蝴蝶派,认为鸳鸯蝴蝶派只是描写男女关系。
如今,许多人捍卫这一制度。张爱玲和张恨水其实是恋人和蝴蝶,只是形容爱情而已。这个描述出现在城市,城市是什么,就是近代商业发达的上海。商业城市的人和农村的人生活状态有很大的不同,休闲小说很多。
这类小说见诸报端,《申报》出现在清末民初的上海。报纸主要是新闻,一些小的传奇故事发表在副刊上。这些都是小说故事的来源。当时作家在报纸上发表自己的小说,有一定的休闲意义。看了报纸的国家大事,再看副刊的故事,鸳鸯蝴蝶派是有历史背景的。
上海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引进了非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旧文化最大的质变。
小说作者开始以专业小说家的身份出现,在报纸上发表,并为他们的贡献付费。就这样,鸳鸯蝴蝶派发展起来了。
后有张爱玲这样的女作家,尤其是代表海派的作家。她会想,在那个年代,写这类小说的地方只有上海,因为上海会保护一些自由的思想。在正统文化比较多的地方,人们会认为这样的文学是劣等的或者是不够正统的,会受到批判。
上海的文化受到了外来的巨大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出现了某种女性觉醒意识。所以张爱玲后来注释了《海上花》。她认为这些人不是妓女,而是最早的文化传播者。是第一个吸收西方文化并利用这些文化影响“龙三虞书”与他们交朋友的官员。
张爱玲从另一个角度看《海上花》这本书,把一种生活现象描述成社会改革的例子。
晚清到民国时期,文学大概会走两条路。一个是很自觉的救国,因为太乱了,救国求生成了文学最大的主题,可以说是男人的主题。另一种是在比较大的商业城市,比如广州、上海、天津,会有休闲文学,比如《海上花》《海上花》,从侧面写一个时代的变迁。
从清末开始,一批留日学生受庞大的西学大潮影响,回望祖国,千疮百孔。我开始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他们有的付诸行动,有的使用言语。在文学上,有一种拯救世界的思想。
其实我们的矛盾在于,文学不一定是有这么伟大思想的好文学。文学是很宽泛的,文学应该从多方面描写生活,而不是只专注于一点。
当一个时代出现最大的弊病时,文学会直接切入这个弊病,仿佛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的事情。所以鲁迅只有两部小说,《呐喊》和《彷徨》。从书名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在写他的时代。犹豫是一种失落,呐喊是一种苦闷中的哭泣声音。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鲁迅都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有创造力的。
鲁迅的《阿q正传》讲的其实是农民,一种长期的蒙昧,教育没有普及到民间,最终导致文化性格上的荒谬和愚昧。这种无知成了从五四到30年代大多数作家不得不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