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贼?

一般人对小偷既陌生又熟悉。说奇怪,因为没有人会这样介绍自己:你好,我是小偷,这是我的盗窃许可证。小偷不偷东西的时候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就像你不打破蛋壳就分不清哪个是好蛋哪个是臭蛋一样。说熟悉,是因为你在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会和他们有亲密接触。这样的机会我有过很多次。这几年丢过几次钱包,丢过一次手机。印象最深的是,买完东西,钱包扔进包里,拉链只拉了一半,就放在后面了。路过一个繁忙的立交桥。突然觉得不对劲,匆忙打开包一看,钱包不见了。前后才五分钟。小偷目光敏锐,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我环顾四周,周围都是陌生而正常的面孔。小偷可能还在现场,只是其中一个人,或者早就逃之夭夭了。简而言之,盐入水,无痕。正如一首抒情诗所唱,“但是,我却不知道你离我是近是远。但我仍然,仍然相信你和我的前世一定是有缘的。”

这样的贼就是游击队,找很多地方下手。也有站在立场上的人。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居民区的许多居民发现他们的房子前面画了一些奇怪的符号。经警方同志破译,确认是小偷用它踩点的。比如十字形表示有计划的行动,几个省略号表示这户人家有钱,还有一些符号提醒邻居。此前有小偷以搬家公司的名义入室抢劫。小偷观察民情的功夫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大概比居委会还要差。但是有些人太狠心,不自己做研究,甚至把结果公布出来,画在墙上。让人想起老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情节。两人会对质,互相责骂。一方将谴责另一方,无名鼠辈。我认为你是最畅销的。小偷公然在居民家门前策划,好像根本不把主人家放在眼里,把居民当肉放在桌子上伸手要。是可以忍受的,是不能忍受的熟悉。但贼难找,你恨他咬牙切齿,却不一定能拿他怎么样。就像一个人对着空气打,每一拳都落不到实处,也使不了劲。

反正小偷再怎么可恶。从上面的例子来看,足以证明做贼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工作。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们不得不在戴月飞临,夜不能寐,深入实地,仔细观察。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验证、统计和分析,最终得出结果...这好像是在说学术研究。一句话,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小偷的工作也可以很严谨,很认真,很系统,像学术工作一样。我们把小偷当对手,但小偷可能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我们可能只是有牌照而已。或者只是他们社会调查中的一个研究样本。

盗贼有高手,有精英,有天才。当然也有蹩脚的。有个故事,有个小偷去偷东西,看到好酒,就给自己倒了几杯。微醉了,想躺在床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主人回来了,当场抓住了小偷。这家伙有六朝名人的风范,可惜用错了东山再起的典故。小时候,院子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年纪大一点的是老板。其中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去路边看绘本。那时候经常有小人书摊,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放很多漫画书。给摊位的老人五分钱,蹲在地上就能看完一本书。有一天,我们老板觉得在那里浏览还不够,动了偷的心思。所以我计划偷些书。我又舍不得又怕被抓,所以走之前说不想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他们到底有没有成功,但从那以后,我一直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耻。看来我真的不是做贼的料。小偷不好做,除了胆大心细,还需要熟悉社情民意,各种面孔。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社会的秘密。一个好的小偷很可能是一个社会批评家。上面这个例子是我最后一次接触这个行当,还是一次盗窃未遂,真的是人生失败。回想我人生中的很多挫折,似乎都和这段经历有关,就是在该做的时候,没有做出足够的决定,没有及时出招。可能是因为做贼失败,留下了心理后遗症。

大概任何生意都有两个层次:道和术。小偷也能总结出很多系统的理论。也许你可以从阅读和学习中学到一两件事。我一直对读书很迷茫,一般看完就忘了。再加上记性差,谈书的往往是别人。我记得以前看的很清楚,但是就是记不住,也说不出难听的话。这几年我才稍微有所感悟,开始做一些读书笔记,定期阅读。我脑子里的一些事实和线索被理顺了。小偷喜欢在人多的地方活动,眼睛盯着四面八方,耳朵听着四面八方,锁定一个目标,跟着它走,直到成功。犯罪的目标大多是偶然的发现。读书的时候经常会这样。很多大学提问者通常会广泛浏览,收集杂七杂八的研究,找到感兴趣的人和事,然后顺藤摸瓜,提取出来进行研究。比如周作人先生曾经说过一句关于读书入口的话,“恐怕有些其实是偶然碰到的。”就是姜子孝,看了娱乐记录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父亲的课从来只说周成和张著,就是我爱看杂文,甚至在现代作品里,也没有告诉我蒋子晓的名字。我爱他是因为娱记,然后我去找了七教室和春晖阁诗。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余、袁中郎和都是中国文人出身,大概也是同样的机缘吧...".我有时候会想,小偷发现一条大鱼,可能会像一个有识之士一样,豁然开朗。

如果小偷是入室盗窃,要先调查研究,以每家每户为样本,绕一圈,对比调查,再确定作案目标。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和学术研究很像。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研究事实,但事实有很多。不是每个事实都有特殊的研究价值。需要取舍取舍,要问哪个东西值得研究,要问应该整合哪些不同的研究成果来提炼新的思想。”国学的人,如陈寅恪、钱钟书等,读书时特别注意圈眉,收集资料。钱的“管锥”应该得益于他的五麻袋钞票。

传统文化中经常有一些生动的比喻。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菜”,巧妙地将厨师和政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联系在一起。当陈平在秦末做社会屠夫时,与村民分享肉是公平的。于是我感叹,如果我统治世界,就像这块肉一样。他后来被证明是汉朝的宰相。小偷和学习有那么多共同点,一个好小偷可以骄傲地说,如果我学了,我也可以当教授和导师。反过来,学习也可以从贼行的身上学到一些方法。适可而止。如果直接在圈后聘请搬家公司,文章的一大段会被搬到自己的作品上,没有引用。那跟小偷差不多,技巧都一样。真的和尘埃一样,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