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五娘李静记》爱情文学赏析
明清时期,从粤东潮州到闽南泉州,陈三(名林,本名碧青,又名伯青)与黄武娘(碧菊)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听潮州民歌:
东岸有苦,西岸有苏六娘,北岸有英台的山伯,南岸有陈三的五娘。
显然,在当地人眼里,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与、苏六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具有同等地位。泉州的《荷花歌》也唱道:
六月荔枝树顶红,陈三骑马上楼,五娘掷荔枝记,破镜得一对。也热烈赞扬了陈三五娘“成双成对”的爱情。
在潮泉地区,有一些关于陈三五娘爱情的美丽传说。在潮州老城区,有一座五娘梳妆楼。相传五娘将此楼上的荔枝抛给陈三,自由选择心爱之人。闽粤交界处有一座落花山。相传五娘私奔,途经此处,落花于山上。后来山上开满了山丹花。还有粉流。据说五娘过溪时,粉落溪中,使溪沙染上胭脂。这些美丽的传说充满了想象和浪漫主义,充满了当地人对陈三武爱情的深切同情。
明代笔记小说《奇事传》根据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发展过程,分段落,每段都有副标题,如《元夕》、《奇事传》等。大概有70段,组合成一本书。每一段往往以一个叙事故事为开头,以诗歌为后缀,但也有许多段落将诗歌融入情节。比如《青葱》中的陈三在《扫帚上》中用扫帚吟诗,五娘在读《瑛琮柳图》时送诗给陈三表达心情,等等。甚至有一些段落,只有诗,比如《清国丹霞帖上的诗》、《丹霞帖上的诗》等。全文是文言文,没有潮泉话。这部笔记小说虽然结构、情节繁杂,描写简略,但对陈三五娘的恋爱过程做了较为完整的记录,保存了较多的原始传说。其中的一些传说,如《清宫烟火》、《乐人观》、《李观》、《刘英屠观》等,在阐述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戏曲作品中是没有的,因为戏曲的表演要受到表演时间和舞台空间的限制,需要高度概括地提炼情节和再现生活。
从《聊斋志异》的角度,主要描写了陈三五娘之间的自由恋爱,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但书中的五娘这个人物太“怕假”、“怕被议论”,所以多了些谨慎,少了些热情,全靠宜春的劝说,甚至转而投了李意淳。特别是这本书还写了陈三五娘有父母双方的婚约,只在路旁,久无音讯。所以,五娘后来执意与陈三相恋,却是“不忍而发盟”;陈三五娘因为“婚前”而得以翻出私奔案。很明显,这是用封建婚姻的油彩来描绘陈三五娘的自由恋爱,试图模糊这个爱情故事的反封建性,从而为封建伦理说教。书中多次写到,纪弦的登高是五娘婚姻的吉兆,她的婚姻是宿命论的问题。这些无疑削弱了这个爱情故事反封建的积极意义。此后的《荔枝记》和《荔景记》都没有这样的情节。它更聪明。
明代敷衍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戏曲作品大概有三种。第一,陈三磨镜的传说被一个佚名之人所传,许藏书目录有所记载,今无传记,无从探究。二、佚名《荔枝的故事》传说,五十本,明朝万历九年(1581)再版,现在清朝光绪十年(1884)再版。本次戏剧节比较集中,结构紧凑,场地的安排调整得比较好,突出了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如观灯、责任媒体、投井、投李、磨镜、扫地、捧水、看花、留伞等。蒋瑞藻的《小说枝谈》引用《韩江访谈录》,说还有一种“荔枝故事”,讲的是陈三在潮州送别哥哥,到渭源旅游,在绣楼上遇到五年,想聘他,但听说他已经许下了林家的诺言。幕客是为陈三设计的,雇了五娘的妹妹六娘。结婚的时候想娶吴念,可是林家得了六娘,只好犯错。也有人说李代翁有王五娘的传说。潮人对荔枝的表现与李翁相似,但与此不同。没看过《荔枝故事》这本书,也没听说过李宇佑的《王五娘传奇》。有不同文字的传言,不需要我深究,我就准备一下,供大家参考。
三、佚名《李京记传奇》,整版* * * 55,明嘉靖四十五年再版(1566)。日本文理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完整版,是日本友人波多野太郎教授为摄影赠送的。这部剧的结尾,碑文写道:“因前版《荔枝记》多有讹误,诗数减少。现在《朝全》第二部加在严陈的《勾栏诗》里,让诗人们、诗人闲暇时看一看,就叫《李静记》。”可见这部剧是以荔枝姬为原型的。试将此剧与《荔枝》比较,可以看出:
第一,这种戏剧性的增加中有一些捷径场景,如“跑使登城”“等程”等,既增强了情节衔接的密度,又调整了主角休息休息的安排。但陈三五娘私奔后,被剪切的场景有些破碎,戏剧情节的发展似乎被延迟,以至于影响戏剧的冲突无法奔向另一个* * *,即陈三五娘与政府的斗争。
其次,该剧通过对一些重点场次唱长调,充分发挥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如《五娘投井》、《上楼投李》、《五娘绣》等。
第三。《荔枝故事》里有几个场景,被这部剧删掉了,但也适当删掉了一些,比如《遇见巩俐》,因为这部剧和《寻找巩俐》可以合二为一;有些是删除不当的,比如《刘依纯伞》,因为它能表现宜春的机智、果断、热情和陈三对去留的矛盾心理。
总之,《李京记》确实比《李知记》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注重塑造主要人物陈三、五娘的艺术形象,让人们了解他们的精神之美。所以这部剧能在舞台上长期流传,扩大了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影响力。
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是一种曲调优美、构图典雅的清唱剧,配以琵琶、笛子、西琴、弦乐、拍子等乐器。南音里,唱陈三五娘爱情故事的歌占了很大比重。如《清曲》收录的106首歌曲中,有41首;全南指纹图谱整理收集的42组中,有22组。这里引用一句《闲穿衣》“空娘子恨”,来看下面:
空无一物真的很难。雨打梨树关门,夕阳再落,鬼长。当我看到孤独的灯照在孤独的床上,我的眼睛是千条线。路漫漫其修远兮,山穷水尽。没有人返回,伊拉克生活在外国。我敢说大雁从来没有到处飞过,为什么信里没有一行字?我讨厌鬼,我讨厌鬼很久了,我吃过很多苦。我从未见过薄情的情人。我受过千辛万苦,很难见到一个善变的爱人。
这是一首关于黄武娘思念陈三的歌。雨夜孤灯,伤心闺房,对爱人的苦涩回忆,对爱情的痴情。歌的结尾有几个句子,反复多变,却也表达了很多情意,绵绵不绝。这首歌是用闽南话唱的,南曲风格叫“赶北调”。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在粤东、闽南一带,当地人民运用歌谣、传说、小说、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热情讴歌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越来越脍炙人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随着许多潮州人和闽南人移居到香港、台湾省甚至东南亚国家,随着当地艺术的传播,陈三武的爱情故事也流传到了国外。就影响而言,就连日本的佐藤春雄也写过小说《星》,讲述了这个爱情故事。解放后,福建泉州梨园剧团演出了编创的《陈三五娘》,受到国内观众、港台同胞和各国华侨的好评,并被拍成电影,广泛放映。(2)荔枝镜结婚。
让我们打开《李京记》,从头到尾看一看,初步了解这部爱情剧的戏剧性情节。由于这部传奇性的作品不太好看,就用更多的笔墨来介绍吧。
正月十五,潮州城的灯光亮如白昼。黄五娘、丫鬟伊春、李婆都来看灯。她认识了京城首富琳达,在泉州认识了陈三,因为陈三派他的哥哥去广南(今广州)当使节,路过这里。琳达的粗鲁和粗俗引起了五娘的反感,而陈三整洁的个性给五娘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个开场白开启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吸引了观众对剧情进一步发展的关注。
琳达贪恋五娘的美貌,让李婆去黄家当媒。五娘的父亲九郎贪图林家的财富,却自作主张,答应了婚事。因此,五娘与琳达、媒人甚至父母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五娘大胆说:琳达是“漂泊之辈,怕犯错终身”,她不喜欢。“结婚是为了自己”“有钱也不想嫁给乞丐”。她指责媒人不可理喻地吹嘘财富。“你吐莲花我也不听。”她甚至让仆人打媒人,把媒人赶走。她要求父母辞掉工作,父母不答应,她就抓起金钗踩在地上。她爸骂她,她妈打她,她拿着鞭子批评她爸妈只爱钱不爱女人。她愿意做尼姑受苦,更愿意投井自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显然不能约束五娘。她不为有钱人所诱惑,也不怕权力的压制。她发誓要自己做决定,选择婚姻。看来她反对封建婚姻的反叛是非常轰轰烈烈的,坚定有力的。
在五娘心中,“好姻缘值得去见一面,只是怕缘分”,因为她最爱的丈夫陈三已经随大哥去了广南。她处于焦虑和痛苦的状态。“没有水就没有怀疑的路,还有另外一个村子。”时光飞逝,已经是六月了。陈三从广南回春,超越潮州。此时,五娘和一春正在楼前避暑,品尝荔枝,忽然看见元宵下的郎先生,慢慢地从楼下经过。这立刻引起了五娘的意外惊喜,激发了她的爱情希望,增强了她的勇气和胆量。她用一块绣着“天长地久”的手帕,把新鲜鲜红的荔枝包起来,扔向心爱的人,希望是荔枝。“希望你是月下之人,不要结了婚。”似乎她恨她所恨的,爱她所爱,自由选择配偶,下定决心。陈三墩的幸福感觉来自天堂,这种令人向往的婚姻正是他所期待的。为了真诚地追求爱情,他不顾封建等级,假扮磨镜工,打碎了王从希镜子。作为奴隶进入黄氏家族,袖手旁观。至此,陈三五娘的爱情有了新的可喜进展。
然而,陈三进入黄家后,五娘不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在她心目中,丈夫是怎么在元宵节下变成妓女的?他是一个陌生人。他家里有老婆吗?如果他有妻子,他依靠谁?如果你私下嫁给他,你老公以后会不会不尊重你?在当时的情况下,她有这些疑虑是很自然的。至于陈三,他心里有很多矛盾。如果他留下,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关于爱情的真实消息。去吧,爱是相当难以割舍的。通过扫堂、捧水、赏花、提问、绣花等一系列接触过程,他们一步一步地互相摸索,一步一步地加深了解。他们的爱情,一波三折,发展缓慢,跌宕起伏,有忧有喜。宜春的热心帮助也促进了他们的疑惑和爱心。他们终于完全排除了一切怀疑,勇敢而真诚地进行了一次私人幽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真是一大乐事。然而,等待他们的是更艰难的考验。
这时,琳达催她结婚,她父母逼她结婚。就像一场暴风雨,突然她撞上了陈三五娘。陈三五娘商量后,无奈私奔。五娘说,她不怕琳达的指责,路难走,也愿意被难堪的嘲笑。她很无助,永远不会离开父母。这种选择需要勇气和魄力,可见他们对爱情的执着。果不其然,琳达贿赂政府追捕审问陈三五娘。五娘愿意承受这一切,不怕大祸临头。政府判她琳达,她宁愿死在大厅里。陈三被关进监狱,她义愤填膺地给他送饭。陈三被送到亚洲,她告诉他要珍惜身体。陈三姨去了没有消息,她得了相思病。这一切都证明了陈三五娘对爱情的忠贞。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最后,陈三五娘依靠陈三枝的哥哥翻案,终于回到泉州与家人团聚。正是:“宝镜今会重聚,荔枝忆两意。”
显然,《李京记》表现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积极追求自由恋爱,坚决反对封建婚姻,镇压封建势力,英勇斗争。这是一首为自由婚姻而战的精神颂歌,是一首对恋人美好祝愿的赞歌。梨园戏《陈三五娘》由于演出时间的限制,一直演到陈三五娘私奔。其实按照李靖姬的说法,私奔之后还有本质,就是陈三五娘的反政府斗争。如何解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传《李静记》是明代李卓吾所撰。清代龚仙鹤《观剧》说:“有北调南调之例,梨园手抄,遍村《丽景》。谁知道整个李卓吾南部?”我想这是因为李卓吾,福建泉州人,对当地盛传的陈三五娘的爱情故事自然是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他对《西厢记》、《月亭记》、《鸿福记》都有精辟的评论,提出了“化工”“画家”的戏剧批评标准,要求戏剧要导演好、作曲好、写得好、做得好,对戏剧非常内行。特别是他是一位先进的思想家,坚决反对封建礼教,敢于挑战封建传统观念,并以70多岁的高龄为此献出了生命。巧合的是,编撰《李经记》的人不是张的子,而是。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很有意思。
由于《李京记》有着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倾向,自然是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所以这部剧在当时的演出屡被官方禁止。广东《揭阳县志》记载:“乡野谈歌《陈三》,不道德,亡者必行。我不知道为什么李湘的街道如此孤独。崇祯年间,陈第一次出行是被禁止的。”福建《厦门志》记载:“厦门前有李靖传,春人陈三引诱时髦女子王(黄)与五娘私奔。猥亵的话很难听,女性观众被屏蔽了,他就比较礼貌的私下逃离了。同治杜雪禁止。”虽然封建势力诋毁《李京记》的表现;恶毒诅咒这部剧的作者;是观众“志趣相投”,试图丑化的有力证明,但群众喜欢的剧,毕竟是政府禁播的。“李靖”传遍全村。(三)南方的孩子栩栩如生。
作为一部戏剧作品,剧作家千万不要伸出头来,宣扬干巴巴的道理,哪怕是炒作出来的,也是没有艺术性的。因此,它必须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矛盾冲突来再现和阐明生活,以强大的艺术魅力感染观众,寓教于乐。众所周知,中国历代爱情剧都涌现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画廊。比如《西厢记》里的张生和崔莺莺,《月亮阁》里的蒋世龙和王瑞兰,《彩楼记》里的吕蒙正和刘月娥,《绣花记》里的郑元和和李雅贤,《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玉佩记》里的潘碧正和陈妙昌等等。他们性格不同,情史不同,但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都在争取自由婚姻。在这方面,李京姬也不例外。
你看《李京记》里的黄武娘,虽然是富家小姐,却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正月元宵节,她和丫环一起上街看灯,和别人对歌。六月荔枝节,她和丫环上楼避暑,投了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年轻丈夫。在道德家看来,淑女在闺房中露脸是不雅的。虽然看花灯、答歌、赏夏与当地风俗有关,但五娘投荔枝之类的举动毕竟超出了“大家的常态”。这是一个。黄武娘的择偶标准是只爱自己的才能,不求金钱。因此,虽然大家都认为林很有钱,他们并不在乎这一点,但他们深深地爱着陈三整洁的个性。这是两个。黄武娘大胆追求自由婚姻。她指责媒人,践踏财产,批评父母,发誓不被封建包办婚姻禁锢,要“自己嫁出去”。这是三。黄武娘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一直对爱情忠贞不渝。琳达的逼婚,私奔的风险,政府的迫害,陈三的订婚,接二连三的威胁和压力,根本动摇不了她对陈三专一的爱。这是四。显然,这是古代典型的“叛逆”女子,但又不同于崔莺莺、王瑞兰、杜丽娘等闺阁淑女。
李京记里的陈三呢?为了追求一段幸福的爱情,他不惜做奴隶,甘愿被人嘲笑和折磨。为了对爱情忠贞,他敢于冒着被指“绑架良家妇女”的风险,与五娘私奔。他被捕入狱,被发配,承受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却没有一句后悔的话,没有求饶和怯懦,没有迫害封建势力,更没有怨恨生成。看来陈三就是陈三,不是张生、蒋世龙、柳梦梅。所以,陈三五娘,这对南国儿女的恋人,有血有肉,有个性,有笑有泪,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情命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
《李京记》之所以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就在于剧作家善于安排曲折多变的戏剧情节和激烈复杂的戏剧冲突,如《辞官自媒体》、《五母投井》、《上楼投李》、《破宝镜》、《伊春失约》、《重续婚礼》、《李婆催婚》、《策划》等,因此,戏剧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冲突形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涌入,相互重叠。陈三五娘在爱情的洪流中,不断经历着风浪的冲击,这是必然的,也确实“很多东西都是磨出来的。”针对不同的矛盾和冲突,她们对琳达、父母、政府和自己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但在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方面是坚定不移的。因此,它清楚地显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和传奇显示了他们的爱情道路。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李京记》中,剧作家用细腻的笔触,细致地刻画了黄武娘内心世界的变化,微妙而合理。通过《陈三扫堂》和《我懒得打扮》,反复描写了五娘怀疑和探索的心理状态。以园中花和五娘绣,描述了五娘进一步追问陈三家境和入府原因的跌宕起伏。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如同剥笋一般,让五娘内心的神秘自然而逐渐暴露,一目了然。尤其是在《为李上得楼》《武娘绣》《忆情自叹》中,剧作家用了一大套歌曲让武娘抒发心中所想,因为歌唱是戏剧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绣》用的是比较绣与联想的手法,《忆爱》用的是叹息五小时的手法。所以这两部剧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场景还是手法都是不一样的。
不可否认,《李京记》在刻画人物方面也是失败的。比如剧作家轻浮地调戏宜春,表现出低级趣味;对于五娘和宜春自愿* * *许的一夫多妻制,我也持肯定态度。这样会损害几个正面人物的品质和情操,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落后。(四)广东和福建地方色彩浓厚
明清时期,潮泉地区的地方戏艺术具有自己的地域性,因为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当地人民的生活、语言、流行音乐、歌舞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李京记》作为一部中国南方的地方戏曲作品,自然富有广东、福建的地方色彩,值得欣赏。
《李京记》一开篇,剧作家就用邀友赏灯、五娘赏灯、灯下对答歌、与名媛君子同游等手法,极大地突出了潮州灯会的繁华景象。三街六巷全是灯棚,到处是烟火,鞭炮齐鸣,舞龙舞狮,林布袋戏,竹丝戏,锣鼓喧天,男男女女欢歌笑语,潮州人唱潮州歌,“阳台被火点着,人从车到马看人。”但是,这不仅仅是为了渲染局部色彩,更重要的是为了书写字符。剧作家请剧中的几位主要人物,五娘、陈三、宜春和林达,在这个喜庆的时刻聚在一起,表演他们自己的节目。这种巧合的安排并不生硬,因为元宵节大家都是看花灯的,历史悠久,各地都是如此。既让观众对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也为戏剧冲突的展开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在《李京记》中,潮州的风土人情有时被描述为细节,但却成为重要的条目。如《登楼投李》第十七期,“六月初六,潮州海关,各处官绅、妇女上楼消夏”。正如“荔枝树的尾巴是红色的”,五娘正在楼上享受夏天,品尝荔枝,这让她想起了“荔枝甜如蜜”。因此,她把荔枝作为爱情的信物,寄托了美好的希望。从此以后,每当五娘对爱情犹豫不决时,陈三就提起投资李的事,试图劝五娘下定决心早点结婚。所以该剧原名《荔枝记》,后改名《荔景记》。有时候结合剧情,只有几笔,但也不是可有可无。比如,按照当时的潮州风俗,第十三本《李婆送婚约》中就有槟榔。李婆邀请五娘吃槟榔,但五娘坚决拒绝,以示拒婚的决心。这虽然笔墨不多,却经济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可见,剧作家善于描写当地的风光、风俗、人物,巧妙组合,情景交融,出人物、出戏。
《荔景集》主要由潮州方言和泉州方言组成,两者都属于闽南语区。但为了说明陈三和五娘不是一个地方的,所以语言不同。比如陈三和五娘用的“说”字。看灯还是看灯,陈三用“看”或者“看”,五娘用“看”。“最”和“知”都是潮州方言。1953、54年两次去闽南调查地方戏曲,在泉州看梨园戏《陈三五娘》。剧场里的当地观众不时爆发出一阵笑声,但看着幻灯片上翻译的普通话,我并不觉得可笑。可见,作为地方剧种,方言文曲和白斌,以其含义和魅力,很容易为当地观众所理解和理解,并有一种亲切感。但作为一部戏剧作品,绝不能脱离人物而乱用方言,而应从人物出发,对方言进行精准的选择和巧妙的编排。仔细听着:
(丹)如果你是一个人?六个(学生),最近七个。他们是谁?数数。听着。我的父亲和母亲。你的父亲和母亲。哥哥嫂嫂(丹)你哥哥嫂嫂。介绍自己的姑姑。(丹)银谷是谁?我的小妹妹,你叫易银谷。不是所有的五个人。小人物。只有六个人。(健康)雅是六人首都,被雅娘带走了。(笑)没错过阮也算。
看来五娘是想试探一下陈三家有没有老婆,以此来打消她的疑虑,但陈三没有直接回答,婉转地把五娘算作自己人。这不仅让女方心知肚明,满意地“笑”了起来,而且把话说得很搞笑,也会引起观众会意地大笑。这种对话并不直白,也有曲折。其中,女名“银谷”立刻让五娘大吃一惊,怕是陈三的老婆,于是急问道:“银谷是谁?”陈三答:“小人儿姐姐”。她刚刚平复了自己的焦虑。观众也会笑。
清代龚显增《观剧》诗说:“鼓鼓一一唱,月落,戏未收。一曲明明是《李靖传》,换来唱潮州。”而五十五本《李静记》中使用了七十九首曲子,其中只有八首标注为“超强”,如《风入松》、《竺云飞》、《河蟹》、《黄》、《凉州序》、《四朝元》、《望故乡》、《醉扶归》等,只占了曲子。其实这出戏对潮调,春腔,潮调春腔都有用。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李静记》第一页标注“重印五色潮泉全剧,北宋勾栏《李静记》加诗”,其实是一个传说中的系统。至今潮州潮剧、泉州梨园戏都有此剧,各以潮调、春腔演唱,但梨园戏《陈三五娘》也吸收了潮州音乐。我们知道,明代中期有四大剧种,分别是海晏、弋阳腔、余姚腔和昆山腔,而潮调和全腔在华南地区独树一帜。似乎《李京记》结合了地方口音和地方方言,唱出了当地的故事,表达了当地的生活和风景。自然是最和谐的,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
有人说《李京记》是南方的《西厢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奇侠传》里,我写黄家庵的诞生,演《西厢记》,宜春请五娘看戏,讨论张与崔的爱情故事。《荔枝》第十八期,柏青磨镜,陈三唱《磨镜之歌》,暗合西厢记,引起五娘沉思。《李京记》中的一些情节,如跳墙、相思病、给“药方”、仪式等,都有一些对《西厢记》的模仿。这一切都表明,《李京记》和《西厢记》不仅描写了美丽的爱情故事,影响了人们的精神情操,而且前者深受后者的影响,继承了中国古典爱情剧的优良传统。但《李京记》如前所述,无论是生活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有鲜明的特色和创新,与《西厢记》毕竟不同。是南戏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历代爱情剧中独具风格。说“南岸有陈三* * *五娘”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欣赏荔枝、荔景甚至陈三五娘的时候,更应该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