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小团圆,读她的《天才的痛苦》

其实我好几年前就看过《小团圆》,只是那天在书店又碰到了,拿起来就不想放下。......

这本书的封面是这样写的:

迈克的评价:

晚年,张爱玲开始过着孤独的生活。她再次陷入孤独,再次挑起传说中的笔,摊开泛黄的纸,用转身后的温度再次咀嚼着迷人而苍凉的铅瓷。她钻进九黎的皮肤里,不经意地窥探她生命中的每一个路人,以及那些路人的痕迹。

1920年,张爱玲在上海租住的别墅里入世。她的父亲是个年轻的寡妇,对她漠不关心。母亲是个暴发户,她很有礼貌。

Xi在《家乡风光》的结尾写道:

早熟而睿智的张爱玲,就是在这样一片蒙昧而孤独的风景中慢慢长大的。

13岁,父母离异。母亲远走他乡求学,父亲娶了一个瘾君子的继母。从此,我的家充满了鸦片烟,黑暗阴郁,没有一点生命的活力。

后来邪恶的后妈打下了著名的巴掌,父亲也因为“枕边风”的影响和她打了起来。两次混乱的梦境和天翻地覆的风暴把张爱玲逼出了那个叫“家”的地方。

张爱玲在儿童文字中的怨恨是肆无忌惮的;

逃离后,除了自由一无所有的张爱玲不得不在母亲黄逸梵的家中避难。母亲对她说:“仔细想想。你跟你爸有钱,跟我没钱。”母亲的家不再柔软。

张爱玲对敢爱敢恨的母亲是尊敬的,是钦佩的,甚至是羡慕的,但她始终无法和母亲有那种亲密的母女关系。

小团圆写道:

母亲离她很远,和她很疏远。

父亲和母亲的家都不再温暖,张爱玲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留学梦上。在伦敦大学入学考试中,张爱玲以远东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

眼看梦想的大门即将被推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张爱玲的留英梦成了泡影。后来几经波折,在香港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涯。

1941年底,日军入侵香港。张爱玲在香港大学象牙塔里的生活被打断,她回到了上海。由于经济拮据,她开始通过写文章来贴补生活费。没想到,她很快就以《两炉香》敲开了文坛的大门,迅速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新星。

缺少温暖和安全感是张爱玲年轻生活的基调,其余都充满了失望和苍凉。独自行走在雨打浮萍的江湖,她只能靠自己。这时,一个略带灵气的男人有意无意闯入了她的生活,俘获了她的痴情,将她降至尘埃。

这个人就是多情而淫乱的民国“汉奸”——胡兰成。

起初,胡兰成看到一本名叫《天地封锁》的小说,立刻被吸引住了,于是想起作者是张爱玲。后来,通过好友苏青的推荐,胡兰成结识了张爱玲,并被这个才华横溢、幼稚而又高傲的女孩深深吸引。

胡兰成很有魅力,很懂得讨好女人。他陪她聊天,逛街,散步,经常夸她的美丽和气质,炫耀她让女人着迷的能力,这些对女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

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爱情故事:

最后,那个自命不凡的女人被征服了,心想:这个人真的很爱我。她很快就放弃了爱情,尊严,身体,金钱。她单纯的爱着胡兰成,和他在一起时是真心的快乐,离开他时是辛酸的苦涩。她曾经对她说:

1944年,她不顾舆论和非议,嫁给了胡兰成,他承诺她在这个世界的安定。

然而婚后他只给了她这种生活,没有稳定。张爱玲藏不住他,也绑不住他乱七八糟的心。他在“亲日派”准备策划湖北独立时,勾搭上了一个年轻寡妇范秀梅。后来范秀梅怀孕了,去找张爱玲要堕胎费。

日本人投降的时候,全国都在抓汉奸,胡兰成只好躲起来。张爱玲整日为丈夫的命运深感忧虑。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丈夫在逃亡的路上还不忘结识新的恋人。

张爱玲再洒脱,也受不了胡兰成这么有魅力。她告别时给他写了一封信:

信中还包括30万元,是写电影剧本的稿费。

这个痴情的小女孩为了爱情孤注一掷,到了尘埃里,花儿还没盛开就开了,凋谢了。原来,她为爱付出了一切。不管她怎么一意孤行,外界也没办法。但她一旦和“叛徒”扯上关系,她那漂亮的袍子就会永远长满虱子。

有人曾把张爱玲的成名形容为“一夜走红上海”。她很年轻,但她已经有了名气、财富和爱情。然而,当她“升到最漂亮的时候,也是她的路走到尽头的时候。”

小团圆的故事在九黎三十岁的时候结束了,但张爱玲孤独的生活还在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