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家庭是我们的责任。

去中国的30多万台商,台湾省第一个出来。背后有多少母亲和孩子,冒着婚姻的危险,牺牲了整个家?

从书创办开始,我就一直想用小说家王文星的头衔来策划“家庭变迁”这个话题。但我也知道这个话题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因为在中国文化里,家庭从来都是私事。如果家庭有困难,也关系到个人家庭的隐私,不应该也不值得讨论。

但我感受到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困难不再是个别家庭的微观现象,而是整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集体危机。

近十年来,已经被卷入全球分工结构的台湾省,只重视经济发展和竞争力,创造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另类的“世界第一”:

去年台湾省生育率降至新低0.91,进入世界“超低生育率”国家群,新生儿只有16万。也就是说,6年后,如果没有任何改变,一半以上的学校将面临倒闭的危机。* * *最后,我急着把少子化当成“国家安全级别”的危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我热情地分发着钱,等待着2012年龙年的总统选举。自然,生育率会有“大丰收”。但是寄钱真的够了吗?在这个大调查中,答案是完全否定的。

亚洲第一的离婚率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但背后更多的是,台湾省特有的“台湾家庭”、“离异家庭”、“通勤婚姻”,以及世界第一的工作时间,造就了很多“爸爸不在家”的假单亲。一项非正式的统计显示,台湾省的「泛单亲家庭」占所有有18岁以下子女家庭的三分之一,不算「少数」。

全球分工结构使得传统的村落经济不再,全球离家打拼是常事。但不同的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台湾省的中小企业并没有把“顾家”的成本当成派遣人力的成本。去中国的30多万台商,台湾省第一个出来。背后有多少母亲和孩子,冒着婚姻的危险,牺牲了整个家?

一方面是爸爸不在家,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受过良好教育、有能力的妈妈开始走出厨房,进入职场。台湾省女性参与率已经超过50%,双收入家庭是必须面对的新现实。女性越来越有经济自主的能力,而传统文化培养的男性却没有学会坦然面对家务和抚养的分工;整个社会也极度缺乏能让双薪家庭安心的托儿所和课后照顾系统。

走访学校和教育现场,不难发现,老师和校长们深深地感到,当今教育最大的困难不是如何教好学生,而是如何处理好他们的“家人”。当教育领域出现问题时,“家庭教育”的缺失就成了一个通俗而简单的理由。

但是家庭教育怎么了?仅仅责怪个别家庭和家长的不负责任恐怕是不够的。如果我们看看家庭结构的变化,就能明白现在的家庭和父母越来越弱势,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

改变不一定是坏事。恐怕不要指望女人再回家“取暖”了;也不能天真地幻想台湾省可以回到封闭的部落经济,缺乏在世界上竞争的资本。但是我们真的应该准备一种新的态度,一种新的眼光,一种新的文明,来共同面对家庭变故的危机。

2005年去新加坡采访的时候,新加坡愿意推动一场价值革命,让我非常感动。李显龙总理率先宣称重视“家庭价值观”,要把新加坡建设成“最适合家庭的地方”。他们同样面临着资源稀缺、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以及少生孩子的压力,但他们选择将国家资源放在“重建家庭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育儿和教育环境”、“鼓励企业提供家庭友好措施”上,并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带爸爸回家”活动。这样的事情远比“发现黄金”有意义。

招募“家庭友好型”伴侣

要重建家庭力量,我们需要“用部落的力量保护家庭。”除了本期的封面故事,《以实际行动发起了“关爱家庭运动”。希望招到101个“家庭友好”的好伙伴,无论是企事业单位领导,还是任何团体。只要你认同关爱家庭爱ABC的理念(见第152页),你愿意签署一份简单的承诺书,承诺三件事:

1.我愿意支持和响应* * * *倡导的家庭友好政策。

2.我愿意帮助员工创造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我每周至少有一天不加班,让员工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

3.我愿意传达家庭友好的理念并付诸行动,尊重“家庭第一”的新价值。

我们理解当今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困难和压力,但我们也相信会有更多明智的领导者愿意基于企业和人才的长远发展,创造一个家庭友好的商业环境。投资“友好家庭”就像企业为了环保而做的“好生意”。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益,但长期来看是互利共赢的,也是对社会的长期贡献。

这份看似幼稚的承诺书,其实是希望用简单的行动将企业和组织拉入家庭的“守护圈”。五月号的《》也将进一步报道关爱家庭的企业和实践,希望能吸引更多更有意义的行动和价值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