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电影中的小意大利

纽约的“小意大利”是皇后区,毗邻中国城。与今天的场景不同,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这是马丁·斯科塞斯所说的“卑鄙的街道”。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经济体系的崩溃,在“旧大陆”欧洲找不到活路的移民乘船来到美国。《教父》中爱丽丝岛的故事显然是历史现实的写照,这是美国的第二次“移民潮”。

其中,意大利移民居住在现今的皇后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意大利风景。街道很邋遢,但充满了生机。在夏天,餐馆会把桌子移到街道的边缘(我们在费里尼的罗马式绘画中看到过这个场景)。由于意大利移民生活在大家庭中的习惯,这一地区的居民拥挤不堪,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虽然时间和空间相隔甚远,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意大利人的饮食习惯。到了吃饭时间,满大街都是奶酪和大蒜的味道(呵呵)。

第一次来到新大陆的意大利移民,因为语言、习惯、找不到工作等原因,生活上有很多障碍。许多青少年从小偷小摸开始了他们的犯罪生涯。意大利人向来有不与当局合作的习俗。从中世纪晚期的烧碳党到西西里黑手党,已经发展出一套组织方法和成员行为规则。其最著名的规则是所谓的“光荣沉默”或“名誉沉默”。也就是说,知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当局透露他所知道的情况。这里的“荣誉”一词是意大利语。按照我有限的理解,应该是作为名词而不是形容词。其实中文里没有对应的词,意思在“荣誉”和“统治”之间。在电影《普里兹的荣誉》中,这对夫妇相遇不是因为欺骗和金钱,而是因为他们侵犯了“荣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这个传统很危险。在现代法制社会,不与当局合作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必须由另一种权力结构来解决,这就形成了美国黑手党对抗当局的地下权力体系。当然,从法律角度来说,这就是所谓的“有组织犯罪”。

由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根据马里奥·普佐小说改编的电影《教父》的上映,诞生了第一部经典的黑帮电影,这是黑帮电影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之后的每一部黑帮片都在它的观察之下,或者选取它丰富的题材中的一个进行研究,或者刻意反其道而行之,只是被证明受到了它的影响。

《教父》的深刻之处在于它的古典味道,丰富多义,统一。它对“命运”的沉思带有浓厚的古希腊悲剧色彩,它对细节的扎实描写是19世纪的现实主义传统,唐·克列奥尼对社会规则的挑战非常浪漫。教父从来不想用现实的态度去处理素材。它给我们提供的不是纽约黑手党家族的真实历史和现状,而是不可避免的“可能世界”,有着全部准确的细节。Vokpola为我们描述的,其实是一个关于人类历史上所有权力体系的产生和消失的寓言。

马丁·斯科塞斯·斯科塞斯出生在小意大利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他的电影带有很深的地域印记。他甚至让他的家人在电影中扮演一些角色。他的帝国主角德尼罗也是出生在这里的意大利移民。这些背景使得他的镜头能够深入到意大利移民的地下社会的本质世界。在斯科塞斯的镜头下,那些暴力不再有科波拉那样的古代悲剧的宿命感,而是——用他自己的话说:非常丑陋。在斯科塞斯的镜头下,那些友谊不再可靠,往往以背叛告终。看着《教父》中人物的勾心斗角,仿佛相隔千年,仿佛在读希罗多德的历史或史记,我们感受到了历史性的智慧。看《好家伙》里人物的竞争,因为镜头太近,观众只觉得丑。科波拉在《教父》中解剖权力结构,斯科塞斯在电影中观察黑帮的生存状态。当斯科塞斯年纪越来越大,想说更多“历史”,更多“宏观”的时候,他的《纽约黑帮》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复杂的暧昧让导演陷入了混水。他把他的意大利移民团伙向前推进了将近100年。这场运动并没有接近历史,而是让他脱离了他赖以成功的意大利小黑社会的真实生态。

代表性阴影:

1教父Iⅱⅲ

2卑鄙的街道“卑鄙的街道”或翻译为“残酷的街道”

3盗亦有道“盗亦有道”

4纽约黑帮“纽约黑帮”

5瓦拉奇文件“大时代”(导演特伦斯·杨,1972)

第二,严格界定其他民族、帮派之瓶、反帮派。教父1972出生前没有“帮派”。因为“黑帮”准确的法律定义是“有组织犯罪”。虽然之前好莱坞也拍过很多以劫匪和杀手为主角的电影,但导演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组织”上。那些“卡邦”(1)、“邦妮”(2)的犯罪活动,仍然是“想做就做”,仍然停留在“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说白了,以情人节芝加哥大屠杀为背景的无声电影《地下世界》(1927),是一部关于地下犯罪团伙的电影。但最多只能算是一部关于“黑帮犯罪”的电影。这不是有组织犯罪局能决定的。法国著名导演梅尔维尔不以黑帮为目标,而是继承了法国新浪潮题材的“孤独”,我们可以将其归类为“英雄电影”。吴宇森在香港的电影风格有他的遗传因素。

只有从《教父》开始,“黑帮”才成为某一类型电影的前提。成为一个“先中止”的概念:犯罪是“专业的”,成员组织处于一个“金字塔”体系,组织的财务是“企业”,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个目标是什么,大概只有“唐”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意大利黑手党的组织和沉默规则为教父提供了大量的细节来建构黑手党“本体”的概念。当时媒体对美国黑手党“我们的事业”的报道,给这个真实的犯罪组织带来了神秘感,产生了浪漫,浪漫是影片不可或缺的元素。从此“黑帮”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世界,逐渐脱离了现实中的犯罪组织,逐渐成为一种类型电影的叙事环境和背景。观众不再关心现实世界中的歹徒是否真的会拿着机枪朝酒店大堂开枪。人们相信,在电影中,这是一个拥有一切“可能性”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父真的是黑帮世界的源头。因为正是科波拉本人在《教父》中孜孜不倦地构建了这个“可能”的世界。

如今,生活在晴空中的人们很难分辨清楚,他们心目中神秘的地下“黑帮”概念究竟是来自更多的电影,还是来自更多的犯罪社会学的实证材料。这样,影片中的本体世界“黑帮”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走出小意大利的生活圈,来到美国其他族裔移民社区。当然,它甚至走向全世界(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复习单元中讲到)。

《黑帮》从小意大利出来的时候一开始就不自信,这可能是黑帮片的另一部经典之作《疤面煞星》让小“堂”阿尔·帕西诺出演主角的潜意识动机。《疤面煞星》于1983年上映,编剧奥利弗·柊司,导演布莱恩·帕尔马。这部电影对香港黑帮片的影响很大,已经有人讲过了。帕西诺饰演的托尼·蒙塔纳是古巴移民。他从厨房工人做起,一步一步在黑帮世界里出人头地。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不甘,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让他成为了一个混混。结局是失败的。我们前面说过,电影审查制度对黑帮电影叙事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他最后的失败而气馁,因为电影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观众看着他以非凡的能量在黑帮世界里崛起。他的失败是由于背叛。被背叛正是英雄的死法,我们早就在古希腊的阿伽门农和莎士比亚的奥特罗的故事中知道了。疤面煞星为“我们的黑帮电影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几乎可以说,它为未来的黑帮片树立了一套行业标准。

《纽约往事》65438-0984发生在美国犹太移民身上的黑帮故事。意大利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尼在《疤面煞星》中看到了能深深抓住观众软肉的东西。阿尔·帕西诺在他成功的犯罪活动中一直表现出一种空虚感和失落感,这位略带感伤气质的意大利导演立刻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感觉。《美国往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破灭的故事,关于青春的梦想,关于艺术的梦想,关于金钱和成功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关于爱的梦想。美国往事最能抓住和导演一样多愁善感气质的观众。中国作家王朔和电影艺术家姜文被抓过一次,他们合作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美国的《从前》中受益匪浅。我们在本单元提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更是因为这一章的第二个主题:歹徒的瓶子里开始装满了不同种类的酒。《美国往事》中,叙事外壳是美国禁酒令时期的黑帮故事。他们从事的是杀人盗货的活动,但气质更像艺术家,敏感,失意,多情。此前,在精英艺术的层面上,已经有人懂得用大众感兴趣的体裁来叙述和走私自己的东西。比如法国新小说作家布托,在他的《从前》中,利用侦探小说的叙事外壳,走私了她对时间的哲学思考。如今,在作为大众娱乐产业的电影中,这种手法已经开始出现在黑帮电影中。

也是强盗瓶装新酒等民族,还有黑雨。我们熟悉这部电影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斯科特,因为他的《银翼杀手》和《角斗士》。1989上映的《黑雨》讲述了纽约警察瑞奇在护送一名日本黑帮成员回日本大阪时卷入了一场日本黑社会的斗殴事件(1988日本人今村昌平导演的《黑雨》与此无关)。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在日本大阪,但这是一部由好莱坞导演制作的彻头彻尾的电影,纯粹是站在美国观众的立场上。让我们把它放在这一章里。这部电影中的黑帮很地道,我们认为在《黑帮瓶子》中,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人在日本遭遇东西方文化观念冲突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饰演日本黑帮二代山口那津男的目的是松田优作,而松田优作因为在《证人》中饰演警官董菊而为中国老一辈影迷所熟知。拍摄《黑雨》时他已经身患癌症,他忍受着痛苦。他表演的年轻日本黑帮人物闹鬼。有一部,他因为犯了罪被黑帮老大按照日本黑社会的规矩处罚,一根手指被砍掉。据说松田优作真的切掉了一根手指,因为他觉得自己快死了,想给电影史留下一个有意义的场景。令人欣慰的是,松田优作的儿子松田隼龙平一直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电影演员,他在《审判》中的表演和他父亲一样鬼魅。

黑帮电影里的旧瓶新酒,在昆汀·塔伦蒂诺手里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的《低俗小说》(Pulp Fiction)不仅包含了关于“偶然性”的新酒,而且,由于导演的解构手法,这部电影彻底颠覆了黑帮片作为一种类型。《低俗小说》中,黑帮老大已经不像老大了,他作为黑帮老大的所有包装都一次性鸡奸。一切都错位了:杀手是老板女朋友的保姆,光鲜的女人生活空虚,黑人杀手在杀人前念叨着改编版的以西结书25,17。一切都是空的,帮派也是空的,人生也是空的。乌玛·瑟曼在电影里眨着眼睛,天真地说:“不放屁我们能干什么?”

注(1):芝加哥黑帮艾尔·卡邦从《小凯撒》开始,以他的生平故事为题材拍了十几部电影。

注(2):小偷邦妮,自《邦妮与克莱德》以来,以她为主角的电影已经超过五部。

代表性阴影:

疤面煞星

美国往事

黑雨

通俗小说的通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