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首诗
我喜欢读诗,我喜欢品诗。品味不同的诗人,写诗的心情也不一样。文如其人,诗如其声。很多时候,你读作者的诗,也读了作者的心。
看过很多荷兰听雨的文章,文笔丰富,寓意淡泊,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大境界。但从她最近的一首诗《虚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一种失落,读出心灵的作为。似乎在迷茫中寻找安慰。于是,碑文中有了禅诗和这句深刻的句子,颇有启发。
很多人都读过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在那里他用比喻来描述人生境界的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一个人在高楼里,看不到世界末日
第二种境界,腰带逐渐变宽,不会后悔。
当爱你的时候,我接受煎熬
第三境界,人千百度寻她,蓦然回首。
那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
怀疑、寻找、顿悟,是王国维先生描绘的人生境界。顿悟是佛教徒所说的完全觉悟。我不知道何琳在顿悟之前是否读过很多佛教经典。但是继续细细品味,其实何琳的想法并不是现在才恍然大悟。只是怀疑。我们需要不断的寻找和探索,才能找到最终的启示。要深刻理解“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深刻含义
说到境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曾经讲过人生的境界,但他说的更简单:
十五岁立志学,二十岁加冕,三十岁不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顺从,七十岁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注意到,最后他说“随心所欲,勿逾矩”的意思是,这个时候,你可以随心所欲,不受约束。而你所做的一切“发自内心”都是那么符合规则。这么简单你随便做做就已经符合规则了。就像你在篮球场上的任何地方,随便扔,随便打,都是合理的。
孔子认为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由。自由不是不服从,也不是没人管,没人听。那不是自由,那是“250”。自由,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自由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磨炼的过程。
所以,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恰到好处”。
无论是不逾越瞬间,还是蓦然回首,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写诗也是如此。也许你不懂,但你必须经历。
有时候我觉得练诗的境界更像练武的境界。看过金庸的小说,金庸在小说中把武功的修炼分为四个境界,这四个境界也是写诗的四个境界:
一楼手握利剑所向披靡。
二楼,手握光剑,举重若轻。
第三层握重剑,重则轻。
第四层持有木剑没有长矛。
一楼意味着年轻人精力充沛,所向披靡。每个人都想争论,都想争强好胜,都想打败任何人,以显示自己知识渊博。每次赢了都会很开心。这时候写出来的诗霸气十足,不注重诗的内涵,注重华丽的文笔和婉约的文字。“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地板,爱上地板,说担心添新词。”这个阶段的诗歌是美好的,但同时也是幼稚的。因为没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没有意义。
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为图写诗。在这种形式下,诗很美,但画更美。这就像年轻侠客手中的一把无敌利剑。打败别人的是剑,不是武功。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画面,而不是你的诗。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经典诗词中,很少有关于绘画的经典诗词和扇面诗词。许多著名诗人都为绘画创作了美妙的诗篇。但如果没有图片和粉丝的帮助,诗歌本身意义不大。
当然,我并不是说图为诗的形式不好,要坚决否定。相反,我认为这是提高诗歌写作水平的好方法。诗歌是给人美的享受,图片也是。我们会很高兴看到美丽的图片和美丽的诗歌。我的意思是,这种诗和其他诗相比,缺乏思想内涵。
第二层,尽可能轻松地举重。很多人会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诗歌中。心情好的时候,诗也是精神饱满,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很难过。轻量化就是把沉重的感情藏在诗里,让人读起来不轻松。读这样的作品,有时候觉得很洒脱,却又让人回味无穷。爱情网的论坛上有很多这种境界的诗,代表作者是南海的梅。如果有机会读她的诗,很容易会产生一种洒脱的感觉和深刻的感受。化沉重为无形,就是对这种境界最好的注解。事实上,比起诗歌,我更喜欢散文。散文的字数比诗歌多,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
三楼,轻的跟重的一样。如果尽可能轻松地举重是一种深刻的境界,那么比它更深刻的东西就是尽可能轻松地举重。比起让它隐形,更难的是将简单的事物(雨、花或月)描绘到极致,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最常见的就是把心中的感受赋予一件事,深刻而精致。读这样的诗很容易让人感动。会让人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会觉得这样的诗很经典。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应该是同类中的佼佼者。爱情网的论坛里有很多这样的诗,但是大部分作者都是偶尔达到这种程度,所以选不出代表。如果有时间,可以细细品味这样的诗词,更多的是一种享受。荧屏诗词大赛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同样的事情,赋予不同的情感,写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很多优秀的荧屏诗词大赛作品都能达到这种程度。
第四层,也是最高境界,不需要武器。这种状态类似于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达到这种境界的时候,用金庸的话来说就是:采花飞叶能伤人。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不为物服务。我不被外物奴役,外物完全在我掌控之中。
在这种境界里,写诗也可以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悲欢离合都可以是诗。随身带着,随便写,会是一首好诗。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长时间的磨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不因个人损失而悲伤;不满足于外在的利益
这就是佛教徒所说的“完全开悟”。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恰到好处”。这种境界不是简单的几部作品就能完全体现出来的。
读诗更重要的是品味诗歌。人有感情,诗也有感情。当你真正理解了一部作品,你也会和作者有* * *声。爱情诗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