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忙找篇赖因哈德的挽歌?

再见列宁——由环球土豆泥

用万能土豆泥的话说,用这样的话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骗回复”。这真的很符合作者的思维模式——虽然很难说在座有多少人从头到尾看过那部优秀的德国电影。

在说文章之前,我任性地选择说一下我眼中的作者本人。从浩如烟海的美库中挖出她的文章真的很不容易,也不知道是因为作者太低调还是其他原因。“冷门”这个词用在她身上后,其他很多“冷门”作者可以毫不犹豫地被推到分割线的另一边。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她的文章的时候,我就震惊了——文章和人气的差距太奇怪了。差距大了,难免有些感情会被主观意识夸大。其实静下心来,作者的流畅度、剧情设计、写作水平都不会让人的眼镜掉得那么彻底。真正让人掉眼镜的只有矛盾,充满落差的矛盾,方向相反的矛盾。无独有偶,作者的土豆泥不仅充满了与外界不和谐的矛盾,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情结。就像她的散文,缺少水乳交融的流畅,两极碰撞时充满了电火花。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起看春花秋月或者花里掉出来的水,那么土豆泥的文章绝对会是你的大雷。不是她不浪漫,而是她把这种东西看得太重,残忍的把它到处乱放,不算,还用来垫桌脚,贴厕所窗户。心理承受力不够,忍受不了包容,很难坚持看她的文章。我觉得我还是很会自我调节的,但是我还是对她的长篇大论(尤其是长篇大论)很生气。有时候我就是边看边骂。前一分钟我还很震惊,下一分钟我就出汗了。我不能老想着上一章的X页。下一章,我感动得雷打不动(当然可能有一半是因为生气),直到你回复。读她的文章就像和一个疯狂的导游一起坐过山车参观疯人院。旅程离奇,但疯狂而有趣。让人不禁想到法斯宾德的电影,充满了病态的古怪和疯狂的激情,却有着鸦片般的恶劣效果。这种味道在我看她《我的Verbrechen》的时候特别强烈。很多时候,我真的被她的涂鸦折磨的够呛,往好了说叫意识流,往坏了说叫随意迷失。我又笑又骂,试图停止阅读,但现在我发现我不仅读完了Mein Verbrechen的文章。就连赖因哈德的挽歌,一部M的前传,也从来没有放过…………………………………………………………………………………………………………………………………………………………………………

所以,作为一个好心的推荐人,我绝对不会推荐你去看她那些杀人的疯狂小说。短篇小说绝对是更明智、更适合大众的选择。比如最后的解决方案,比如我想在这里和列宁说再见,但绝对不会是棉布和棉布的后续——那篇文章太KUSO,太硬朗了,要随着尖叫和欢笑的人流标上R,放在远离CJ人的柜台角落里。(对了,我总觉得有土豆泥的成年人很可能是吃髓知味,然后放弃正常文字——相对正常——在KUSO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突然发现,在所有这些谈话之后,我甚至没有谈到再见列宁本身...我有罪||||||||Orz||||||反正这篇文章不谈东西方合并,也和戈尔巴乔夫政权交接没有关系。第一章是痛苦的车臣战争。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后悔自己起名字的坏习惯=_=b)作为一名反政府组织的雇佣兵进入格罗兹尼,适应时代成为屠杀可怜的俄罗斯士兵的一员,却不幸遇到了自己的老上司(主人?)库兹涅佐夫扬科维奇弗拉基米尔。后者威胁要把雇佣兵先生送上军事法庭,枪毙他,因为他对前者的叛国和不道德行为感到愤怒。小伙子阿列克谢虽然表面听话,但内心并不想这么早见到上帝,所以对生活的执着战胜了对主人的忠诚。他给了优秀的弗拉基米尔上校一记闷棍,然后跑了(我为什么要再说一遍?=_=)。让上校牙齿发凉的是,这厮不愿意改过自新。雇佣兵先生把恐怖主义事业当成了命运事业,可是身为军方精英部门的上校先生却受不了。于是一个想抓,一个想逃,最后变成两个人一起逃...又是一个典型的土豆泥故事,虽然我理解她在这篇文章里已经相当克制了。

继承了Mein Verbrechen非道德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双重风格,《再见列宁》虽然不是一篇纯粹的战争文章,但却是一部在一定社会现实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巷战、恐怖恐吓和逃亡的作品,充满了金属和火药味。另一方面,尽管作者缺乏道德感和作者的自觉,但他仍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现代热战作家,这两者都保证了《再见》的可视性。估计是基于CS多年的后遗症,作者对武器战斗的描述甚至比Fox^^在《生死之间》中的所作所为还要熟悉。在危机现场,这位先生的优势在大多数痴迷于美的作家都无力做到的场景描写中也非常明显。再加上他的法斯宾德的残酷与温柔的个人风格,在这些因素的多重作用下诞生的作品,自然让这种风格的爱好者看起来相当过瘾。

曾经在笔者的一个朋友的评价中看到对“相机感强”的赞赏,我觉得整体上有点过了。对此,我有一种悲凉感。对比所有土豆泥的作品和我看过的所有好看的作品,我的电影感也是强到名列前茅。虽然她的作品由于文章组织的过度随意性而呈现出严重的碎片化,但基于作者对碎片的突然而诡异的闪现,这些碎片在意识流中不再是不可接受的,而是被一批批离奇的蒙太奇所取代。当它们从你眼前飞过时,你可以想到一串五颜六色的电影片段。与之不协调的是,作者的写作虽然是在公共论坛上进行的,但却是非常个人化的。用dome的话说就是宅男|||||Orz||||||这个描述真的很适合这个作者。只是宅男只在小范围内对自己和同龄人负责。操作越有针对性,越严格。如果对绝大多数读者不负责的文章是严重宅男,能达到的效果往往出奇的好——一个在这方面比你优秀的作者,不需要也不应该接受业余无聊读者的建议。这种任性杜绝了不必要的外界干扰和对俗气狗血需求的妥协——因为作者只对自己妥协,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但在作者比读者聪明的时候,多半是好事。这种任性一旦积累到临界点,就可以转化为“疯狂”。作者相当接近这一点,甚至在他的私人祭坛上有这样的签名“禁止歧视疯子。”但这里有个注脚:梵高离疯子只有一线之隔。目前,我不认为土豆太太疯了,也不认为她达到了梵高的境界。

作者的文章不成熟,想象力丰富,结构松散。尤其是长篇作品,简直是到处漏风,不过好在网络小说中最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坏风俗”,这个大人飞得低。

法国剧作家雅涛曾说,“残酷在本质上代表着精密、严格、勤奋、努力、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不回头的坚定决心。”我在这里把这句话送给万能的土豆泥。如果她还在坚持,还在继续坚持她是一个无规律无纪律的疯子,那我可以再加一句:“这是病,是可以治好的!”

通用土豆泥-莉娜·沃纳·法斯宾德

既然土豆泥这么迷恋德语,那我就把他带到我心目中的法斯宾德的位置。

说实话,法斯宾德的大部分作品比大卫·芬奇的更让人难以忍受。太残忍太冷血,用他的一部著名电影的片名来概括就是《爱比死还冷》。法斯宾德一生只活了37岁,吸毒,搞同性恋,残忍地把自己的爱人逼死,最后死于吸毒过量(说得好听点其实是吸毒)。他是个变态。他相信爱情卑鄙的等级制度,认为被爱的那个人可以和爱人为所欲为。既然他单方面付出的感情如此无情,自然要被残酷践踏。但这并不妨碍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拍摄了43部作品,获得了成堆的奖杯,成为德国乃至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当然,土豆先生绝对没那么差。他充其量是有点坏。但怀着最美好的祝愿,我相信他会变得更好,像法斯宾德先生一样多产,但不会短命。

无论fassbinder的人生有多失败,他的事业无疑是成功的。目前看来土豆离他还很远,但只要“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老生常谈不是骗人的,那么作者还是值得期待的。BTW,希望他写多尔夫船长的故事的时候,不要让MV的修复不了了之。另外我也很好奇棉布上什么时候出新篇章。如果你觉得不能继续下去,为什么不结束呢?

环球土豆泥代表作:《赖因哈德的挽歌》(待修改)、《MeinVerbrechen》(待修改)、《再见列宁》。

我找了很久,但是找不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