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分别是哪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
“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三十天。
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有四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高温极端天气
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
而东南方是海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内陆地区距海洋远,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三伏”与“三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