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作品及欣赏
《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浙江桐乡乌镇人。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作家、理论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糜烂》、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董灿》)和《林家堡》。此外还有《白杨礼赞》《山水谈》等散文。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看透了中国的各个社会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等作品充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广阔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三个主要社会阶层的生活、斗争和衰落。小说很理性,所以叫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1933,原名夕阳,原名“逃离墨客馆主”。
《子夜》的人物很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还有街头流氓。主要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时期中国典型的民族资产阶级。他有民族企业家的胸怀和才华;有着铁一般的手腕和吃苦耐劳的勇气。他不择手段吞并朱银秋的工厂,打压工人的麻木不仁。吴荪甫受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他行动果断。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他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衰退的情况下卖地设厂,冒险与赵合作,甚至抵押工厂以与赵竞争。他是一个铁饭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他们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和复杂。
从个人性格来说,他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表现出脆弱和抑郁的另一面。他对生活总是抱着一种矜持而严谨的态度,但一旦失败,就显露出平庸颓废的一面。在社会性格上,表现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远大志向和民族主义的豪情,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有一定程度的妥协和依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豪放性格和先天弱点:“实业救国”的理想,压榨工人。剥削农村的行为和恐惧工农、憎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和残余的封建意识,等等。
图像的含义:
(1)吴荪甫的悲剧来源于30年代初民族资产阶级在可悲的历史境遇中所遭受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的合力。②小说通过人物命运揭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3)表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生动地驳斥了托洛茨基派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大辩论中鼓吹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这项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资本家赵。他是1920-30年代中国典型的买办资本家。在小说中以吴荪甫的反面形象出现,是美帝国主义扶植和服务的掮客。作者关注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背信弃义。他设下圈套,引诱吴荪甫加入一个“多头”秘密组织,共同经营国债投机生意。但他勾结国民党政府和军阀操纵股市,使吴倾家荡产。私生活上比较放荡无耻。他恬不知耻地说要“泡各种女人”。这个家伙玩弄女性,包括:只有17岁,聪明无知的冯,稳重足智多谋的年轻寡妇,放荡迷人的交际花许。总之,这是一个坏到连自己都没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屠岳薇:这是一只傲慢的狗。他认为自己很有才华。他同吴荪甫和侃侃谈话时,是“豪爽”和“无畏”的。这种过于冷静和固执的态度与他的生活状态很不相称。在与工人打交道时,他显得足智多谋,技巧娴熟。
其他人物:工人领袖张阿信,可爱但缺乏斗争经验;资产阶级理论家和知识分子范博文试图调解老赵和老吴的矛盾,但非常可笑。此外,它还描绘了工人、农民,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其他人物。
小说以1930年五六月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的结盟与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在国民党军阀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贫困的局面。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保护自己而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罪行,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从而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表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是走不通的,生动地驳斥了托洛茨基主义在中国的“谬论”。
在艺术上,这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1)作品运用典型性和类型学刻画人物。作品把人物分为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几种类型。在资本家中,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给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如吴荪甫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和家庭生活各方面的纠结,或简洁有力的叙述,或声情并茂的出场,或借助一系列故事,或环境的变化,细致地表现了他不同的心理活动,突出了他高傲的性格。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他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又善于用环境气氛来烘托人物的情绪。如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与老母亲搏斗的情景描写,典型地反映了吴荪甫的颓废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3)个性化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作品的叙事语言也体现了人物的人格气质。人物语言是口语化的,但由于某些人物的身份,在某些场合也使用文言和半白半欧语言。第二,大部分人物对话都有个性特征。吴荪甫的话很霸道,很尖锐。赵老奸巨猾;屠维岳轻松自在,语言中有刺;范博文消极颓废。叙事语言苍劲细腻,尤其是第一章,吴先生进入上海。
(4)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宏大,线索众多。作品不仅写了农村,也写了农村混乱的农民暴动;他也写城市,写城市里资产阶级的阿谀奉承,写城市里工人的罢工,写城市里知识分子的醉酒。虽然作品中有很多线索,但重点是明确的。这两条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中,资本家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的一条。而且作品前后呼应,摇摆开放,运用自如。
(5)强烈的理性色彩。理性控制的成分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结构都有体现。作品中赵的丑恶和吴荪甫双重社会性格的刻画,都体现了强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观。更不用说,为吴荪甫设计的失败结局,就是参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