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写作技巧

散文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文体。很多经历和感受都是作家在写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神秘感很难转化为简单的教条来传授;不过,教虽然“不能使人聪明”,但可以“与人交往”,1《如何写散文》可以教,也可以学。是散文写作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稳定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散文写作的实践出发,着重分析散文的构思、塑造、遣词造句和技巧选择,探索散文的写作之路。

概念:上帝和事物旅行

构思是散文写作的总体规划。是对“怎么写”的宏观考量。在选材、确立主题之后,为散文找思路、定“全形”就成了立意的中心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思的好坏决定了散文写作的成败。构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顿悟”活动,涉及脑科学、思维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谈论想法本身就很难;此外,散文的概念因其自由性而更为复杂。下面只能从散文的实际出发,略述三种拓展散文思维的基本途径:

(1)时间延长。它是指作者以写作对象为中心,以物理时间为顺序,周而复始,贯穿古今。余光中的小说《山茱萸的秘密》采用了时间延展的思想。作者以山茱萸为中心,叙述了它“从屈原厌恶的恶草变成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过程:山茱萸与“重阳节”有关。重阳节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诗意的节日”。因为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爬山、饮菊花酒、佩戴山茱萸可以避祸、延年益寿,所以有此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初,形成于晋宋,盛行于梁,兴盛于唐——“山茱萸宠臣”“更受诗人欢迎”。本文分析了唐代盛行的“佩佩山茱萸”是“朝廷首创”的原因,最后说明了山茱萸及其别名的药用价值。作品以时间为线索,循序渐进,详细解释了山茱萸的来龙去脉,揭示了山茱萸的奥秘。时间延展虽然讲究“原是表末”,但也不必像史书那样,每一代都要涉及。运用这种思路,宜有所取有所舍,并有详细的计划;我们可以从古到今“顺写”,也可以从今到今“倒写”,或者“古→今→古→今”交替进行。要注意跳跃和穿插,增加作品的波浪和机趣。否则,如果内容全面,直截了当,没有曲折,就不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空间转换。它意味着作者通过联想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使它们适时地存在于一篇散文中。叶的《望月》采纳了空间转换的思想。作家先是写上海“弄堂屋”里的天井不能提醒人看月亮,后又写自己夜深人静时偶然看了月亮,针对“北平人”的批评,认为不看月亮也没关系。然后我想到我在福州的乡下看到了“最好的月光”,终于我回到了现实。“望月”的思路是:上海的“弄堂屋”→福州的农村→上海的“弄堂屋”。“望月”把上海和福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用空间变换来构思散文,主要是寻找不同空间变换的契机——相似、相似、对立、寓意。只要找到这其中的任何一点,就可以完成散文空间转换的思路。

(3)意识的流动。指以作者自己的思想为原点,自由联想,连续不断这里所说的“意识流”是广义的,包括以理性言说为主的“思维流”,以情绪起伏为主的“情感流”和揭示人类深层心理的“潜意识流”。时间延伸和空间转换是客观的想法;意识的流动是主观的思考。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素面朝天》是一部“意识流动”的代表作。作家写下《素面朝天》的标题后,丈夫说她不漂亮,触动了她,由此开始了意识的流动:素面朝天是女人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植物“天然自然”,人类为什么要隐藏自己→卸妆的女友眼神清澈,不再是“虚伪的陌生人”→脸是我们的先天证,涂改过的证会更累更烦恼。勇气在自己手里→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化合物、果汁、动物脂肪→化妆所强调的、甚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分是最薄弱的部分→美丽是天赋,自信如树苗→不化妆的女性更有勇气面对生活→她们发誓“除了礼仪和工作需要,从不化妆”。作家以“我”为主,选择了“思维-情感流”的复合思路,充分展现了她去伪存真的心路历程和崇尚本色的纯真人格。利用意识流构思散文,先建立主脑。主脑是被意识流包围的中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场景,一个问题,一个观点。无论你怎么“流”,都不会离开你的门派。其次,要有意识流动的激励。意识不是莫名其妙产生的,总是有一定的诱因。诱因有很多:听到的一句话,发现的一个物体,遇到的一个人,看到的一个自然现象等等。第三,让思维、情感、潜意识“流动”。意识的流动强调流畅、自然和不间断。作者在构思时,要注意运用发散思维、悟性思维等方式,摆脱时空的束缚,激活意识,舒展自我。

形状:适合大尺寸

塑造,即安排散文的结构架子,是“根据什么来写”散文写作自由灵活,用“无定法”来指代散文更为恰当。但是,“写作无定法”并不意味着乱涂乱画或者否定散文结构的存在。我们所说的“塑造”,是就散文的基本结构而言,是“一般”而非“固定”。如果连“一般”都不讲,那就什么都做不了,初学者也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么写出什么样的散文就可想而知了。

刘熙载《艺术概论》对“一般”做了更准确的概括:“最伟大的笔法是三:起、做、停。”它表明散文的基本结构由三部分组成:

(1)起床。开头是散文的开头,可以是一句或几句,也可以是一段或几段。开始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逐步引入。即由远及近,逐渐抽出书写对象。李坤的《柿园》描写了柿园和柿农的辛苦,但它的开篇是:

秋天一到,风就从西向东吹。尖锐的风,从树枝上刷过去,半绿半黄的叶子就会碎裂。从这个时候开始,你看到的是铅色的天空,灰色的旧云,在寒风中颤抖的芦苇,还有远处山脚下的炊烟。时光流逝,故乡伫立在遥远的记忆背后,想起故乡就想起故乡的柿子园。

这是散文“渐次引入”的一个例子。作家从远处落笔,渐次下笔:从秋天到风,从风到树叶,从铅色的天空和灰色的老云到山脚下颤抖的芦苇和炊烟,再谈到主题——故乡和柿园。这种曲折的写法,为要写的对象做了必要的铺垫、烘托和对比,给读者一种曲径通幽、渐入佳境的奇妙感觉。使用渐次引用时,要围绕写作对象,不可一笔千言,离题万里。二是进入。也就是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苏轼的《Xi玉亭记》渐渐介绍无用,言归正传:

亭名“雨”,也。古人如果高兴,就会把事情说清楚,表示不会忘记。周公得粮,以书名;汉武以年闻名;孙叔叔,以他的儿子命名:他的喜悦是不均匀的,他永远不会忘记一个。

本文从题目入手,说明了西语亭命名的原因,并列举了“周公夺粮”、“汉武丁”、“孙叔”三个古代事件为证,言简意赅,清晰工整。这种直白的写法为后面的展开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让读者知道了散文的主题。留有用餐的空间是明智的。不要太饱满太直,否则会显得通畅单调。

(2)好的。线条是散文的主体部分,是最能看出作者功力的地方。应该是丰富饱满的。这部分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散文的写作质量。散文写作的自由,表现在它的灵活和变通。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安排散文的图式,处理好处理和衔接的关系:

首先是散文图式的“开合”。写作的方式有开放的也有封闭的。开,意为放下笔墨,送远;组合意味着笔墨的收敛,贴近主题。梁实秋的《饮酒》是散文中的杰作。以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为例,开篇和结尾的图式如下:([]中的文字是作者的提示)

在中国,喝酒有着悠久的历史。酒的发明者据说是伊提和杜康。.....都相距甚远,总之没什么好留恋的。.....《尚书》有《酒》篇,谆谆以酒为戒,反复说“祭酒”(不可再这样喝)和“无夷酒”(不可常喝)。【联】我想看到古代人早就习惯了喝酒,已经到了“乱而失德”的地步。.....【开(外)】禁酒难。美国从1920年开始禁酒,而...到处都是酒精。当时作者跟我说了纽约的事。一天,一个朋友邀请我去中国的一家餐馆吃饭,然后...要了五加皮,尽情地喝。当警察破门而入时,不要感到惊讶。警察慢慢地坐下来,...和五加皮一个人喝着,很快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合】人的喜好,不是法令强制的。【开(中)】在中国,韩和萧何制定了一条法律:“三人以上无故集体饮酒,罚四两。”这项法律没有得到彻底实施。其实餐馆妓女到处都在唱歌,一直都是醉的。文人雅士在水边修炼,在山上爬山,从来都离不开酒。.....即使是狂饮,...【在一起】真的叫“酒瘾”。

【凯(今日)】我有多年的葡萄酒经验。我第一次喝醉是在我六岁的时候。我的第一位先生在知美斋(北平煤市街以西)楼上的一个包房里吃饭...喝了几杯后,我有点醉了,就被禁止再喝了...然后我在小木旁边的炕上睡着了,回家后醒来。......【在一起】但酒无涯,还不如乱,看自制力如何。

作家以“饮酒”为中心,驰骋笔墨,纵横变化:古今皆有,时进时出,开阖皆有。从而呈现出“开合交替”散文的理想图式:开→合→开→合→开→合。开合的关键在于“开”。能“开”能“关”。新手写不好散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放不下”是主要原因。至于“年轻人的作文,最重要的是充满英语”,所以我们应该敢于大胆地写,不要太担心。开阖的艺术就是处理好与题目的关系——密不可分。从“不离不弃”话题开始,从“不离不弃”话题开始。即“会贴近话题,突然开窍;会远离话题,然后转个圈。来来回回,如舞者的转望,歌手的发音,若远。”3或先纵后擒,擒而纵;或先反后顺,顺而反;或者先抑后扬,扬而抑;或者先反转,再修正,修正再反转。开放融合并不神秘,需要苦心思考,更需要付出努力。读名著时,要琢磨每个人的屈体伸体艺术;写作时,宜练习散文的开篇和结尾。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如果能自由重叠,错综变化,就接近“化百炼钢为柔指”的散文境界了。

二是散文衔接的“破与续”。中断是指“打断”正在进行的叙述;延续的意思是以隐藏的形式继续。所谓“明断暗续”。间歇之美在于使散文跌宕起伏,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增强散文的艺术魅力。散文写作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间断性是连续的。意思是不同事物之间可能没有联系,断了;但感情是相通的,所以说“断则不断。”乌尔法特的《为他人服务的人》是“不连续的延续”的代表作。本文列举了五种人:为盲人引路的向导,拯救沉睡者的杀蛇者,照顾病人的看护者,吞噬众生的施舍者,清扫道路的普通人。从表面上看,这五种人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分明是“断”了;作者在最后指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这些人都是“为我们服务的人”。说明五种人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所有的过错都会延续。”其实《断裂处的延续》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讲述主题,主题就是两者之间“黑暗联系”的内线。这就是“断裂连续性”的内在肌理。“时时续”一般用在浪漫主义散文和感性散文中。二是先破后续。指作者“打断”正在进行的情节,移向另一个情节,经过迂回曲折的发展,再回到原来的情节。任达林的《我的第一个文学老师》采用了“先破后续”的方法。作家先写了父亲是如何教我学习古典诗词的,但在下面,他又插了一句:杭州的亲戚给了我一大包新书,“打开了我灵魂的窗户”,似乎这件事与父亲教“我”无关,是“断”的;然而“很久以后”,亲戚感谢我的时候,他告诉我,那一大包书是父亲托付的。原来是父亲开导了我。这是上一篇文章的“延续”。破局而从,曲折而行。“先破后续”并没有真正打断正在进行的剧情,而是“隐藏”了它——把它从光明替换到黑暗。这个“断”恰恰是“似断”,而不是“真断”;“后续”其实就是把它从黑暗变成光明。“先断后续”主要用于叙事散文。善于运用间断性是散文作家成熟的重要标志,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3)停止。是散文的结尾。阻止的方法有很多,也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绕过去。也就是回应问题,回答问题。鲁迅《忆刘半农君》第一部,说对于刘半农,“现在,很难说很”。在最后一部分,鲁迅作了中肯的评价:“...从他出生开始,我对他的感情就没变过。十年前爱半农,近几年恨他。这个恨是朋友的恨,因为我希望他十年前常常是半农,他是军人,哪怕是‘浅薄’,对中国更有利。..... "从头到尾,张先治死了,而难以评价的刘半农“下了定论”。这是一个典型的使用回绕的例子。换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书写对象的“触摸”。二是打开它。就是由此长出,味道鲜美。庐隐的《蓬莱风光》是一部介绍日本风光的作品,但他在文末写道:“其实中国并没有什么好风景,我何必如此陶醉;但‘蓬莱’又有‘蓬莱’的另一番风景,所以...它不能与中国优雅的习字湖相提并论。所以,我虽赞蓬莱之美,却不敢抹杀湖之胜:燕有瘦有肥,各有醉人之处!”这一笔说明中国和日本一样有美丽的风景,中日两国的风景各有千秋,值得珍惜和欣赏。放下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在初衷上更深一层。

文字:为工作而实现

措辞意味着选择和组织散文的语言。写散文,不能孤立地考虑语言的运用,要把“言”和“意”联系起来。《论语·卫灵公》记载了孔子对语言使用的看法:“孔子说,‘言不过是言’。”根据钱穆《论语新解》的注释,词“当时”是指辞官,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而当使节主要是传达使命。国情达到,就是不辱你命。“散文的语言也要“传神”;只是散文的意义是作者个人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国王的生活。可以说,“达”是对散文语言运用的一个非常恰当的审美要求。根据散文创作实践,散文语言的表现力可分为三个境界:

(1)说到做到。这就是散文语言运用的平淡境界。意思是作者用简单的语言清晰地记录了自己的感受,相当于中国画中生动逼真的“能积”。请看叶的《藕水牧羊》:

我从来没有爱过我的家乡,想到这里,我觉得我的家乡很可爱。.....因为家乡有爱,而我爱的只有家乡,我不能离开她。比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亲密的朋友在那里。怎么才能不依恋?我怎么能不怀念呢?但仅仅是为了爱我的家乡?没有,但是我家乡有几个人在挟持我们。……

我们爱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家乡。

这段朴实踏实的文字,直接表达了作家无法割舍的乡情、亲情、友情,没有任何修饰,非常真挚。相对来说,更容易掌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基本上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看作是作者主观内幕的“素描”。用的时候要挺拔婉约,不能太“白”;否则会显得单调、肤浅、平淡。

(2)字里行间饱含深意。这是散文语言运用的装饰境界。是指作者用一种文学语言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相当于神秘的“妙品”,中国画中的“神品”。“用心说话”和“用心说话”是有区别的。既要“说清楚”,又要讲究文采装饰,力求和谐。颜路的《故乡的杨梅》写得很带劲:

这种落在西北的雨,一点也不像江南故乡的雨?薄,丝滑,断断续续。

家乡的雨,家乡的天,家乡的山川田野...春天,蓝色中有整齐的金黄色花椰菜;夏天,有可爱的藤穗;秋天,蟋蟀和织工在潮湿的草地上唱着诗;冬天,小船在寂静的薄冰上吱吱作响...以及熟悉的道路和亲密的故居...

也是讲怀旧的,但是这篇文章的写法和上一篇很不一样。作者用两组排比句(“故乡……”、“和……”)描绘了故乡独特的四季景色,带着淡淡的乡愁,这种乡愁是受情感影响的,是心物交融的。江南意象的渲染,反过来又衬托了乡愁,使乡愁更浓。“言之有物”是用景物来烘托感情,比单纯写感情更有感情,更饱满,更有艺术感。用来传达感情就很难用了。选择“融情”的景物,注意景物的特点,语言的修饰,是“以词入词”的重点。

(3)暗示的意图。这是散文语言应用的泥淖。意思是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含蓄地传达出无尽的文学意义。相当于国画中自然而意外的“一品”。不是回归“说尽一切”的简单,而是华丽之后的平淡——华丽的极致;没有“言之有物”那么丰富细致,但却轻盈清晰。贾平凹的《徐静村的故事》是一篇具有“言外之意”和持久魅力的散文。作家用“古老的民歌”和宋代“古朴、拙朴、典雅”的青瓷来描述他在乡村的闲散生活。文章写道:

我家小姑娘刚来的时候翻了个身,现在走路像个苍蝇,又哑又可爱,成了村里人的大玩物。她经常在人们的手里旋转,吃过几百顿饭。老婆也是最受欢迎的,各种应酬大家都夸她,以至于村里的婚丧嫁娶都会请她,成为人前的行走身影。而我,这个世界上最平淡的人,喜欢安静地坐着,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写作。村里人知道我的脾性,一有新鲜事,就来告诉我。写完了就不干了,让我写啊写,吵着要我看。读着读着就忘了自己,乡亲们忘了回报;看着乡亲们忘返,我一时忘乎所以,邀请听者坐在月下的阴影里,吃茶轻酒,一醉方休。醉久了,乡亲们睡了,风停了月,露珠在闪,蛐蛐在唱。

我把我们的村庄叫做徐静村。

文字显得平淡无奇,不够华丽,记住的无非是村里的琐事;其实,如果是笨拙,“熟了就平淡了”,那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没有村里的喧嚣和骚动,没有和你勾心斗角;有的是向往已久的宁静平和,有的是真心诚意。作家本人、他的妻子和女儿都被这个小村庄“同化”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村人来来往往;作家边写边写,边读边读。月下,茶淡酒淡。当风停了,露水被看见,昆虫被听见...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是人非,天人合一。超然物外的徐静村是作家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贾平凹的《徐静村》可以看作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现代版。“言外之意”是最高的审美境界。它要求作者具备积累知识、思考、研究、写作的“基本功”修养——尤其是理解生活、掌握语言的能力,这是长期积累的,是偶然获得的,而不是强迫获得的。

技巧的选择:用技巧控制文章

选择技巧,即选择散文写作手法,是“用什么方法写”有人认为“法”是“雕虫小技”,是匠人的能力;写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胸怀和气度。其实,谈人格、胸怀、气度和谈“法”并不矛盾。作者的个性、胸襟、气度通过具体的“法”表现出来;“法”是不可避免的,是写作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是个技术问题,所以有方法。”作家学者所提倡的“法不可为”的“最高法”也是从“法”开始的。而且“不可能”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法”,而是作者可以毫无痕迹地自由运用自己掌握的技法,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所以初学者掌握写作技巧,为我所用,是非常必要的。是“不可能”的起点。

写散文可以自由借鉴相关体裁和艺术手法。限于篇幅,这里有三个代表性的兼职技巧:

(1)倒叙。闪回是一种影视手法,指人物被某件事触发,引起对过去的人、事、景、物的回忆。散文的倒叙和影视的倒叙基本一样。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散文一般表现的是作者的倒叙,而影视反映的是作品中人物的倒叙。倒叙类似于插值,可以改变写作的节奏,让过去和现在都存在。但侧重点不同:插入侧重于对事件的客观描述,以解释和补充主要事件;倒叙着重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过程。在散文中,倒叙有三种基本表现形式:

1.单一闪回。也就是从这里到那里的一次性闪回。徐志摩的《想飞》充满了诗人的率真和孩童般的幻想。作者从眼前快乐飞翔的百灵鸟想到了童年时盘旋在塔顶的“饿鹰”。这只鹰是作家童年的“大鹏”,寄托了他展翅高飞的梦想。这种倒叙反映了很多人失去翅膀,忘记飞翔的现实,表现了童心的价值,强化了主题。

2.连续闪回。也就是说,从一次到最多连续的闪回。李广田的《瞿俊笔记》是一篇感伤的散文。作家故地重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想到了柳下惠先生,他在风清月白的时候学佛,谈禅,想到了打扮滑稽的牟君,想到了有秃疤的孙俊,想到了因为身上有臭味而用花露水洗澡的左军。编剧用连续倒叙的方式提到四个人,都是为了问瞿俊:“他们当中,我最清楚地记得瞿俊。”以客衬主,渐写;文风多变,不死板。

3.交叉闪回。也就是现在和过去交替出现。何其芳的《雨前》在两个地方描写了雨前的景象:一是作家从龟裂的大地和树根上“记起了故乡的雷声和雨声”,写出了雷声的凶猛和雨声的温柔;在一个地方,落地的白鸭“想起了在老家放小鸭的人”,画了一幅生动的放鸭图。整体上呈现出“现在(土与根)→过去(雷与雨)→现在(白鸭)→过去(养鸭人)”的交叉状态。这种交叉倒叙使现在和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达了作家对雨的渴望。

倒叙具有烘托、铺垫、对比等多种功能,使文本曲折,突出主旨。利用倒叙,我们应该找到触发点;注意今昔的转换,使散文流畅自然。

(2)自由笔。闲笔是金圣叹在评论《水浒传》时提出的一种小说手法:“此文之美,……需细看其文笔所造成的闲适,……”⑥指看似与文本无关,实则能增强作品艺术性和魅力的描写。又称“闲笔”、“闲笔”、“闲笔”。小说中的闲笔是穿插在情节中的非情节因素,具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延缓情节发展的作用。散文的闲笔,是“游离”文本的“闲文”,也可以铺垫、衬托、渲染文本。倪一德的《秦淮秋雨红叶》是一篇游记散文,文中有几处用闲笔。在开头,作者指出,在重阳节前后,“秋天的精神得到充分发挥”。还建议骑驴去“高开阔地”,欣赏“秋天的山野风光”。这是一种先写短文,再输入文字的预闲笔。为后面的作者欣赏秋天的红叶,寻找秋天的精神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中间写的是“野山风光”:山坡上不知名的野花,“远处角落里的一堵墙”,“天上飘着的白云”,几间破旧的茅屋,“垂着黄头的向日葵”,柴飞抱着一堆付钱的孩子站在面前。这是一支出现在书写中的夹式笔。看似与红叶无关,实则为红叶设置了背景,增添了生活情趣。结尾有一段话是后闲之笔:“日头缓缓斜,影渐细长。所有的风景自然增加了它们的光彩。”作者写完正文后,再次叙述短文——进一步渲染背景,以体现红叶的效果;也说明黄昏已至,以赏叶为中心的秋游已告一段落。

闲置的钢笔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是用闲散文写正文,所以有“闲笔不闲”之说。使用闲笔的关键在于恰当把握闲文与正文的距离——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只有妥协。没有闲笔的散文,不会影响主题的清晰表达,但必然缺乏应有的意境、色彩和韵味,其审美价值也会大打折扣。换句话说,闲笔的使用有助于提高散文的审美情趣。正因为如此,《大英百科全书》在对“散文”的解读中指出:“这种离题的闲笔显示了最高的写作技巧:它表明一个作家在更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目标时需要放松,需要在一段时间的紧张之后摆脱和放松。”

(3)专注。对焦是摄影的常用手段。为了追求清晰的表现,摄影师将焦距调整到最佳位置,相对聚焦于一点。在散文中,是指将某件事或某个话题作为衔接材料,贯穿始终,使之成为故事的焦点(核心)。有两种常见的对焦方法:

1.具体聚焦。把重点放在有鲜明形象特征的东西上,组织好篇章。子涵的《红色指甲花》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散文。它以指甲花为重点,集中体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经历:每年夏天,奶奶家都开满了红色的指甲花(这是一大片)。我最喜欢我阿姨用指甲花染我的指甲。鲜红的颜色让我过目不忘,以至于变成了一种“情结”。至今拒绝涂指甲油(范围缩小到具体人物——大妈,具体形象——指甲花,但写在很远的地方)。姨妈结婚后,“我”再也没有染过指甲(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我还是扣了主线——指甲花)。后来“我”和妈妈通了电话,得知姨妈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我由衷地为她高兴,红色的指甲花在我面前一闪而过(重点是今天的人物)。题末:“指甲花,那是生命的颜色。”作者通过《海娜》生动地反映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普通人的亲情和对美的追求。构思精妙,以小见大,真正做到了“半片花瓣上说人情”。具象聚焦以其突出的形象性和独特性,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感受,使散文独具特色,给读者留下直观的印象。记叙文和浪漫主义散文的具体重点,往往是托付给作者的主观内幕,而感性散文则是托付给作者发现的东西。

2.专注于主题。以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为核心,米伦全文。唐敏的《温暖》运用了话题焦点。它以“温暖”为凝结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温暖是一个稻草底座,一个洪飞,一个庭院,一个少女的微笑,温暖是一道风景,温暖是重阳节,爱,温暖是一种默契,温暖是一个昏暗的客栈,温暖是一种人情味...温暖是“永恒的宝藏”。围绕“温暖”这一话题,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经历,将理智与理智融为一体。这种“放射性”的写作方式,为读者提供了多种理解“温暖”的视角,让他们举一反三。话题聚焦要选择作者有话要说,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写的时候,可以放下,可以收回。话题焦点一般存在于浪漫散文和感性散文中。

刘勰在《文心雕宗龙疏》中说:“共取一万,养之以治繁。”重点是确立万物之“一”和处理复杂的“必然”。有了散文的重点(核心),它的各个部分和层次就会联系得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