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和哥特式风格有什么区别?

巴洛克一词的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是贬义的。当时人们认为其华丽招摇的风格贬低了文艺复兴风格,但现在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伟大的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的艺术,直到后来他们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鼎盛时期在17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外,它逐渐衰落。巴罗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权力的中心,所以在罗马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戈克艺术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服务于教会,被宗教所利用,教会是它最强大的支柱。总的来说,巴洛克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奢华的特征,兼具宗教性和享乐性;第二,它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艺术,打破了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非常重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非常注重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第五,全面。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如建筑、雕塑、绘画的融合。此外,巴洛克艺术还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第七,巴洛克艺术家大多倾向于远离生活和时代。比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无足轻重,就像一些图案一样。当然,一些活跃的巴洛克大师不在此例,比如鲁本斯和贝尼尼,他们的作品和生活仍然息息相关。

关于巴洛克的起源有两种观点,影响很大。意大利人克罗齐(B Croce)等人认为它起源于巴罗克(Baroco),最初是逻辑学中三段论的专用术语;另一方面,它来源于葡萄牙的baroco或西班牙的barrueco,意为各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非常规”。巴洛克最早应用于艺术批评是在17年底之前,泛指各种标新立异,光怪陆离,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东西。18世纪用作贬义词,泛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直到19世纪中叶,它还是一个贬义词,而不是一种艺术风格。1888 H. Woelfflin出版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系统论述了巴洛克风格,进而将巴洛克概念定义为一种艺术风格。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但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然是主流。

巴洛克建筑是在17 ~ 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观自由,追求动感,装饰和雕刻丰富,色彩强烈,常用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怪诞的,古典主义者用它来指代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刻板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风格和表达世俗趣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了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乃至文艺部门。它曾经在欧洲广泛流行。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维格诺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技术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杰作,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工艺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在建筑史上,是指1530年至1600年间,一些意大利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早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突破了文艺复兴后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各种条条框框,体现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教堂气势恢宏,能营造出相当浓厚的神秘氛围,也符合天主教会炫富、追求神秘的要求。所以巴洛克建筑起源于罗马,很快就传遍了欧洲,甚至远至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于追求奢华和气魄,甚至到了笨重堆砌的地步。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意大利教堂的财富与日俱增,各个教区都建造了自己的巴洛克式教堂。由于规模较小,不适合使用拉丁十字平面,所以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形花瓣十字等单空间的厅堂,造型中大量使用曲面。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它是由博罗米尼设计的。它的寺庙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还有一个生活庭院。厅堂平面及吊顶装饰强调动态曲线,立面山花断开,檐口水平弯曲,墙面凹凸,装饰丰富,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虽然设计手法娴熟,但难免有矫揉造作的感觉。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风靡意大利。有许多新颖和原创的作品,但也有技术差和过度堆叠的建筑。

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财富,教皇当局在罗马修建了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道路。..................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一般认为大致是从1600到1750,也就是从蒙特维尔到巴赫和亨德尔。

其实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伴奏,也就是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大键琴或管风琴(或弹拨乐器琵琶或吉他)上演奏低音,上面的数字指示他应该演奏的满弦和弦。通奏低音通常由两个人演奏。一个用大提琴(或中提琴或巴松管)演奏低音部分,另一个演奏满弦部分。

这个使用通奏低音的织体是:人声或乐器的旋律部分在上面,低音乐器在下面,和声在中间,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上面常有两个声部,有时是为两个歌手写的,有时是两把小提琴(此时称为三重奏鸣曲)。这种结构在巴洛克音乐中也很典型,尤其是通奏低音,这表明低音产生的和声概念对巴洛克音乐是多么重要和核心。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突然。在16世纪,复调音乐中的低音声部是与上述线条区分开来的,但直到巴洛克时期,这种风格才被明确确定下来。

与上述变化一起,并与之相关的,是放弃复调(更准确地说,复调音乐已经成为一种老套的方法,几乎只在教会中的某一种音乐中使用)。重视和声必然会导致一首乐曲中出现几个和声级数的终止点,称为终止点或收敛点,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水准的和声级数形成的。与此相关的是节奏的进步。在声乐中,旋律必须遵循(甚至夸张)语言的自然节奏来表达歌词的情感。对器乐中的舞蹈节奏有用(包括一些声乐,尤其是合唱)。因为低音使用了舞曲的节奏,所以加速了调性的发展和向某一特定音调的倾向。

同时,新的乐器的出现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小提琴家族。当时的提琴琴发音适合复调音乐的清晰度,但缺乏节奏力量感。然而,小提琴干净活泼的弓动作和演奏辉煌的技术音乐的能力适合演奏舞蹈节奏音乐,它比单声部歌曲更能演奏技巧。声乐风格和器乐风格的交替是典型的巴洛克技法,巴洛克音乐中为了新颖和效果有两种不同的风格。

巴洛克早期的重要音乐形式是单声部歌曲(相对于前期的复调音乐)以及与之相关的歌剧和清唱剧,强调声音和音乐的紧密结合,在歌剧中也有布景的作用。单体音乐不使用对位法,其曲式是旋律与低音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如分段曲式、回回音乐结构、重复低音部分上的变奏等。在乐器方面也有相应的发展,比如适合演奏通奏低音的合奏乐器,适合演奏小提琴而不是提琴家族的乐器。Violqin的家庭乐器更加灵活,可以演奏更高的音域。

哥特,一个特定的词汇,原意是西欧的日耳曼部落。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和写作层面,所谓的“GothicRevival”从历史语境的坟墓中挖掘出了中世纪的阴郁情绪。同时,18年底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基调和风格相同,被归为“哥特小说”。比如沃波尔的《TheCastleofOtranto》,安拉德克利夫的《福道夫之谜》,刘易斯的《TheMonk》,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这些作品致力于处理残酷的激情和超自然的恐怖主题,小说的背景通常设置在荒凉的城堡或僻静的修道院,其中的主角(通常是年轻的男孩和女孩)被困在一个不可抗拒的邪恶的性/性别中,施虐者(通常是积极的)展开一场以死亡告终的遭遇................................................................................................极端的情色高潮来自于幻灭的那一刻(即仪式的“完成”)。象征父权制的宗教体系和试图超越它的黑暗(消极)势力,在某种不可言说的层面上,其实是以一种酷炫的方式分享着“爱交配死”的快感模式。在当代恐怖小说阵营中,比如AnneRice的《TheVampireChronicles》,它揭示了同性恋欲望和父系机制之间的复杂互动。

有趣的是,这种哥特文化的现象不仅蔓延在小说的书页上,还侵入了20世纪下半叶非主流音乐的花园,成为另类音乐的一个截然不同的分支。如果你熟悉新音乐的历史脉络,你会知道,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被打上了“PostPunkCool”、“新古典主义”或“新嬉皮士”的烙印,并逐渐融入未来的哥特摇滚派。

早期的代表乐队有SiouxsieandtheBanshees、包豪斯、JoyDivision等。他们的特点是阴郁厌世,冰冷的音符有着精细的美感,但同时又在音域层面使用了大量偏离旋律线的不和谐声音,穿插着对传统音乐的反制。在歌词和表演的观念层面上,处理生命和爱情的苍凉,对现实的排斥,进而追求灵魂深渊的离奇快感。在舞台上,她/他们以一种疯狂的装扮出现,比如《苏西与鬼魔》中略带虐恋的“冰女王”造型,或者包豪斯的主唱彼得·墨菲(PeterMurphy)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美丽的双性恋吸血鬼。哥特摇滚音乐的强势品质除了对性别的颠覆和反转,还表现在对神学(或恶魔)概念的执念上。“TheSistersofMercy”成立于1981,是几个热爱中世纪风格的男人对音乐意识形态的示范。被形容为“笑着看着罗马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AndrewEldritch,通过哥特摇滚的宗教立场说话——对我们来说,犬儒主义就像天主教徒的圣水。

如果说早期的PostPunkCool对生活的解读是抑郁和绝望(如《欢乐合唱团》主唱伊恩·柯蒂斯的自杀),那么,“仁爱修女会”和他们的同道乐队,如“TheMission”、“AllaboutEve”、“FieldsoftheNephilem”、“TheCult”等,可能是痴迷于现实中各种令人讨厌的习俗,企图推翻谬误。在“教会”的专辑《上帝的药》(God'sOwnMedicine)中,故事开头的第一首《荒原》讽刺地唱到“我还相信上帝,但上帝不再相信我了。”这是一个亵渎神明的宣言,呈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长久以来,神与人的权力结构就如同性结构的主体与客体。在这张专辑中反复推敲,在推翻信仰的同时,死亡不再是父亲用来恐吓的道具,而是叛徒的情色乌托邦。就像《LoveMetoDeath》这首歌里,情色的巅峰被漂亮地铺陈出来,不被僵化的“支配-屈从”关系所固定;换句话说,在死亡(稀缺性)领域,致命的负面激情不受控制和压制,发展出自己的审美。

不可否认,“死亡”几乎是哥特摇滚音乐文化层面的一个关键词。当一些保守的声音或反挫败的力量试图攻击哥特摇滚音乐及其二次元文化时,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回应:比如处理黑暗和痛苦感受的乐队“ChristianDeath”,对他们来说,死亡演绎的腐败、末世和毁灭的场景足以让我们接近“终极高潮”。在一些专辑中,如《论痛苦的剧场》、《天使的愤怒》、《TheIronMask》中,“基督徒之死”的重点是这种近乎临界的痉挛之美。其中一首歌《死亡愿望》,结尾的歌词几乎是心醉神迷地说“撒旦是最善良的野兽”,配上刺耳的音乐,无异于嘲讽宗教/父权制度在各种事物上粗暴规范的二元对立价值观。

另一种反应,也许可以引用PoppyZ的话。《吸血鬼情色小说选集LoveinVein》序言中的布里特:“哥特亚文化不赞美也不热爱死亡,而只是拒绝恐惧死亡。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慢慢接近它,接近它。”这段话正好解释了为什么像“尼泊尔森林之地”、“AndAlsotheTrees”、“Will”、“Lycia”、“TheMorendoes”这样的乐队都沉浸在“与死去的国王做爱”的马卡布雷形象中。另外,死亡不一定是生命的缺失。沿着这些创造者的线索,以及在许多异教神话或恶灵中发现的符号和寓言,死亡可能是一个接近超自然和非人类领域的出口。

90年代中后期,哥特亚文化不仅在文学和音乐创作中绽放,也影响了这个“混合族群”(包括女性、基佬和情色边界元素)的文化生态和身份认同。在情欲和性别的革命中,哥特亚文化对所谓理想模式“雌雄同体”的追求值得深入考察,但这也是一种有助于强行禁止的美好武器,让曾经被视为恶魔的异己(他者)摆脱单一的天堂,品尝自己的欲望和天使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