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1,祭月
中国古代有“秋夕暮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农历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摆香桌,供奉月饼、苹果、花生、西瓜、石榴等祭品。其中,各种月饼和西瓜是绝对少不了的。西瓜需要切成莲花形状。月下,月亮雕像放在月亮出来的方向,然后点上红蜡烛和高香。在长辈的带领下,全家人会依次祭拜月神,然后家庭主妇会把团圆月饼切开。
家庭主妇一定要提前根据家庭人数切好月饼。在家的和不在家的要一起算。切的时候,不能切多切少,大小形状要一样。之后主妇会分发给在场的家人,先长辈后晚辈,出门的人留一份。这象征着家庭团聚和幸福。
2、燃烧塔
中秋之夜烧塔。塔的高度从1-3米不等,多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砖砌成,约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叠起来,顶部留一个塔口,供燃料输送。在中秋之夜,它会被点燃燃烧。燃料是木头、竹子、谷壳等。火旺的时候会浇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壮观。
还有烧佛塔的民间规定。谁把佛塔烧到满屋谁就赢了,在燃烧过程中失败或倒塌的人就输了。获胜者将由主持人颁发彩旗、奖金或奖品。据说烧塔也是元末汉人反抗残暴统治者和中秋起义的起源。
现代人用“烧塔”来祈求饭饱、家兴旺、亲友平安。江西、广州等地至今仍沿袭这一习俗。
3.吃月饼
月饼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月饼。吃月饼的节日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月饼圆圆的,一家人共享。吃完月饼,一家人其乐融融,象征着家庭团圆,邻里和睦,大家和睦相处。
在中国古代,中秋节吃月饼作为祭品。根据罗钟的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很好吃。他命令御厨在红绫包好月饼,送给新来的学者。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月饼历史记载。在宋代,它被称为“荷叶”、“金花”、“芙蓉”,其制作方法更为精湛。大文学家、大诗人苏东坡在诗中称赞“小饼如嚼月,内有酥,外有馅”。酥是油酥,馅料是糖,口感甜、脆、香、美。
4.吃桂花糕
中秋节吃桂花糕有很多原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中秋节多在农历十月,十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这个时候桂花香味浓郁,非常适合酿造香甜柔和的桂花糕,有的人还会酿造一些具有独特桂花香味的桂花酒。
其次,桂花盛开的时候,也是秋收的时候。这时,人们喜欢摘一些桂花来做蛋糕,品尝桂花糕,以表达对秋收的感谢,分享丰收的喜悦和美好。而且桂花的花瓣非常小巧雅致,寓意着丰收和美好,所以中秋节吃桂花糕也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般来说,中秋节吃桂花糕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时桂花香正盛,使得桂花糕味道不错;第二,桂花象征着丰收和美丽,所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吃桂花糕来表达他们的追求。
5.观察潮汐
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苏轼《八月十五观潮》:“我知玉兔甚圆,九月已霜。发消息关上门关钥匙,夜潮留月。”古代在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活动。时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中秋节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6.游览火龙
安徽省婺源县,孩子们在中秋节期间用砖块建造一座空心宝塔。塔上挂着窗帘、匾额等装饰品,塔前摆着一张桌子,陈列着各种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里里外外都点着灯和蜡烛。鸡西中秋节的孩子们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扎成辫子,浸湿后捡起来砸石头,发出巨响,有游龙的习俗。火龙是用草做成的龙,里面插着香。当你参观龙的时候,有锣鼓队,他们在被送到河边之前在村庄里巡回演出。
7.赏月
中秋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有“秋暮暮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状。
在唐朝,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在宋代,中秋节更流行赏月。据《东京之梦》“中秋之夜,贵家妆台亭,民争酒楼戏月”。在这一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在牌楼上绑上丝绸,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热闹。许多人登上阳台,一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赏月,并安排食物或家宴让子女团聚。
中秋节是中国人合家团圆的美好日子。每年的这一天,离家的游子无论多忙,都要回家和父母、亲戚朋友聚一聚,好好喝一杯。这才是中秋节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