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叙事”——论小说艺术
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始,他成为了真正的小说大师。他对小说中章节的设定,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故事轴线,在某一点上有着奇特而完美的汇合,读者被突然带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一窥结局。
“循环叙事”的技巧也是它的精髓。
说实话,“循环叙事”在悬疑故事和片段的叙事处理上有点猫腻。读者永远无法在主角之前推断出结局,只是因为受到多角度叙述的限制。读者看不到的细节并不是因为不够细心,而是作者想在下一个序列中表现出来。所以看到“循环叙事”的结尾后,虽然觉得过瘾,但还是忍不住暗暗骂自己智商不够。
讲故事考虑的是创作者的基本功,如何安排顺序,如何把故事讲得有逻辑又不乏新意,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至于作家的文笔,要在叙述之后再去思考。叙事是如何演变的?
“循环叙事”在技术上是“结构复调”,是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出的。细想之下,可以看出“结构复调”的以下特点:故事线索多;线索平等互补;整个线索密不可分;线索在空间联系上相互影响。
结构复调往往注重故事的内在联系,从多个视角复述剧情,以偶然代替因果。这使得故事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故事三角”理论。例如,电影《巴顿·芬克》囊括了所有三种极端特征,形成了叙事风格的统一。
艺术不分中外。
艺术是分不开的,非线性叙事的运用在小说中都能找到,就像中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一样。宏大的故事长度和群体式的人物形象使得施耐庵不得不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处理故事。七十章前,各说各的,七十章后,“千里蛟龙共入海”。再比如西游记第一章到第七章写孙悟空,第八十九章写唐玄奘的童年成长,第十章到第十一章写唐太宗在地狱梦游,都是铺垫。直到第十四回,孙悟空和唐玄奘拜师学佛。
反线性叙事,就是忘记故事、情节、叙事、结构甚至角色。他并不强调叙事,更多表达的可能只是一些无法言说的心情或者哲学思考。非线性叙事的叙事手法虽然变了,但叙事的本质没有变。相反,它的叙事元素因为悬念的积累、偶然的碰撞、叙事视角的增加而得到了强化。
当循环叙事和反线性叙事紧密相连时,读者可以更好地阅读,更深刻地理解意义。
米兰·昆德拉的成功和名气,以及他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有昆德拉个人的传奇经历和他在音乐、哲学、艺术等各方面的造诣,造就了这位独一无二的小说家。
不得不承认,他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写作态度中的禅定情结,也是中国当代小说家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