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孤独的旅程》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个孤独的旅程》讲述了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辍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的故事。生活的艰辛磨砺了他的精神,坚定了他的意志,从而逐渐成长成熟。

段落级别

这部小说分为三个部分:

写出杜小康放鸭子的原因。(第一段)

第二,写杜小康和父亲在芦苇丛中放鸭子的过程。(第2段至第27段)

第三,写杜小康放飞鸭子时的艰辛,尤其是寻找丢失的鸭子所带来的艰辛,以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成长和坚强。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第28-52段)

扩展数据

杜小康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丰满的。他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但突然家庭条件“一落千丈”,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赶鸭子。这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的“孤独之旅”就这样开始了。在他的旅途中,第一件事就是进入“陌生的天,陌生的水”,感到恐惧和无助。“你还要走多远?前面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压迫着他幼小的心灵。

到了芦荡,“当他看到绿浪芦苇冲到天边”,“他害怕”,“他夜不能寐”。大自然让他感到渺小和卑微。恐惧过后,孤独感又来了,没人联系,生活单调,极度孤独。即使和父亲在一起,我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这样空虚的日子,让他特别想家,却又回不了家。后来,他和父亲习惯了孤独。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只能习惯,这也是无奈之举。

于是他面对强大的芦苇,他“不再”感到“恐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和父亲奋力追赶四散的鸭子。当杜小康像个大人一样克服了风暴,把四散的鸭子聚集起来的时候,“他开始哭了,但并不伤心。

他说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其实,他的哭是委屈的哭,是激动的哭。因为这样艰苦的生活不应该由他幼小的身心来承受;他受了这样的“苦”,“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变得坚强了”,于是激动地哭了。当他惊讶地发现鸭子下了蛋,他兴奋地大叫起来,叫声中有越来越浓的骄傲和自豪。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出色,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